相关文章  
  • 创新的可复制性
  •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Pro/I中的技术矛盾解决矩阵
  • CAI在国内的发展与现状
  • 安全——工程设计永恒的话题
  • 创新有道——CAI技术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 信息化建设之需求——CAI技术及其现状
  • 创新的革命
  • 大蒜炸弹摧毁鼠癌细胞
  • 可吃电子垃圾的等离子体处理炉研制成功
  • 电磁波竟被锁进神奇立方体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掌握创新规律 实现科学创新<%=id%>

    一、创新理念的变革

      20世纪40年代以前,由于在创新方面没有系统的原理和理论,人们往往把实现创新看作是发明家或专家的任务。然而,我们都希望创新可以像求解数学问题一样有规律可循。例如求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只要把它归结为一个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套用求根公式就能得到方程的根。

      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方法可以给我们以指导呢?答案是肯定的。

      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创新问题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以及相应的“求根公式”。TRIZ理论的创始人——前苏联发明家Altshuller先生提出了全新的创新理念: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只要经过学习和训练就能够掌握创新的规律,可以像解数学问题一样,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思路来进行创新。

    二、TRIZ理论中的创新原理

      以往的创新方法只是将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零散的创新经验加以归纳,而TRIZ理论中的创新原理形成了系统的原理体系,能有效地指导人们按步骤、有规律地进行创新活动。

    1. 广泛的适用性

      Altshuller先生在对世界上约900万份专利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由解决技术问题和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TRIZ理论,其中的40条创新原理对人们的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领域的问题解决起来往往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因此,TRIZ创新原理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可以广泛应用到多个技术领域。例如抽取原理,该原理建议从物体中抽出带有负影响的部分或属性。空调就是这一原理的应用实例,它将产生噪音和热气的压缩机分离放置到室外。

    2. 通用、统一的求解参数

      创新原理可用来解决创新问题中所包含的矛盾,即:当我们用已有的方法改进系统某部分(或参数)时,不可避免的出现系统其他部分(或参数)恶化的情况。例如在建筑上,要想提高承重梁的强度,就会增加其截面积,从而导致承重梁的重量增加。不同领域中,人们所面临的创新问题不同,其中包含的矛盾也千差万别。若想解决这些矛盾,我们首先要对它们进行统一的描述。TRIZ理论中,不同领域中相互矛盾的特性经过高度概括,被抽象为39个技术特性,它们可对不同问题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进行统一、明确的描述。以矩阵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不同的矛盾组合,这就是TRIZ理论中著名的矛盾矩阵。我们可以在矩阵的每一个节点上找到与该对矛盾相对应的创新原理,从而得到启发。

    3. 规范、科学的创新步骤

      TRIZ创新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统一的创新步骤和思路,即将特殊问题归结为TRIZ的一般性问题,然后应用TRIZ带有普遍性的创新理论和算法寻求标准解法,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形成初始问题的具体解法。

    三、应用实例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扳手经常会出现螺栓棱角被磨损的问题。为了方便地拧紧或者松动螺栓,又不损坏螺栓,我们采取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减小扳手卡口和螺栓的配合间隙,增加螺栓的受力面,来减少对棱角的磨损。但这样做却提升了制造精度,增加了制造成本。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用39个技术特性中的两个特性来描述该矛盾,并通过矛盾矩阵找到对应的创新原理,如增加不对称性、空间维数变化等。应用其中的空间维数变化原理,我们能得到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在扳手卡口内壁开几个小弧。扳手之所以会磨损螺栓,就是因为作用力都集中在棱角上,是作用在一条线上。现在经过增加几个小弧,作用力加到了螺栓的棱面上,有效地解决了棱角磨损问题。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经过深入分析,可首先将扳手磨损螺栓的问题定义为TRIZ理论中的典型矛盾,然后应用创新原理有效地解决。

      运用TRIZ理论中的创新原理,我们还可以解决其他很多创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原理可以使我们的创新过程有章可循,使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这对于普及创新知识和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价值。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