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成败只差5丝米
  • 脑体分离的趋势与对策
  • 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 儒家文化阻碍科技发展吗
  • 微软的深化研发战略
  • 再敲一次门
  • 轮胎设计中的仿生学
  • 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 用谎言作钓饵
  • 灵感思维是一种高级自动编程思维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路甬祥谈三大文化因素阻碍科技创新<%=id%>



      我国科技虽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相比,水平还相对落后。我国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能力还不够,能够总揽全局的战略科学家和能带队攻坚的领衔科学家仍然不足,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几千年封建小生产意识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残余仍束缚着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的发展。现在,科学家的创新*被激励起来,但大部分还是几个教授带研究生做。学科之间的合作,打破部门跟研究所体制的阻隔,真正开展国际国内的大合作,做比较重大的科技创新工作的科学家还比较少。
      路甬祥认为,除了投入太少和体制陈旧之外,还有三大文化因素阻碍科技创新的前进脚步。
      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工业大生产积累的进步,信息的革命,全球化,都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所以,欧美科学也由当年的自由探索为主发展到既有自主探索,同时又有跨学科交叉,有重大科学目标或者是应用目标的大团队合作,与目标引导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这种研究不光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提升,也有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上,中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做原始性创新,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质疑的精神,而且要有勇气挑战固有知识。固有知识固然隐含着真理,但不全是真理,它是相对的,还可以再完善。
      其次,在传统上一直强调对老师的尊重和继承。古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诲,也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激励,但更重要的是对老师尊重和继承。而现代科技所需要的文化是要尊重长者、尊重老师,同时又要在学问上、在学术上超越老师,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这样科技才能前进。西方就更激励学生质疑和推翻前人,他们也有一句名言——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也就是说他尊重老师,但是一旦在真理上跟老师有意见冲突的时候,他不让步,还是要跟老师争辩。
      第三,在人事上,长期存在“近亲繁殖”的现象,毕业的学生和老师留在同一个研究组里,有的甚至是“几代同堂”。几代同堂乐融融,但是晚辈就不太好说话。有的老师很开明,这样好一点,但学生难免有顾虑。有的老师年纪大了,又不太开明,使下面儿孙辈的很难跨越。这些情况都有碍于我们创新发展。
      这三个因素都是文化层面的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机制跟制度层面。我们想逐步地改变这种状态。比如说,一个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不要直接留下来在本所做研究人员,至少出去转一圈再回来。到外面可以看看其他学派,看看其他学问怎么做。有许多国家,包括欧洲的、美国的一些好的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都对“近亲繁殖”有限定。
      ——摘自路甬祥院长在“科学与中国”院,士巡讲活动两周年报告会上的讲话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