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成败只差5丝米
  • 脑体分离的趋势与对策
  • 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 儒家文化阻碍科技发展吗
  • 微软的深化研发战略
  • 再敲一次门
  • 轮胎设计中的仿生学
  • 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 用谎言作钓饵
  • 灵感思维是一种高级自动编程思维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艺术创新活动中的科学作用<%=id%>



      “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这是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在创作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时,所得的由衷感叹。
      艺术创新,需要有艺术的眼光,就像面对庐山瀑布,科学家用他们的专业眼光,去考究它的地质成因和水流水量。而艺术家则端详它壮丽的外观,回想它存世的历史,力图把握它的气韵。虽然眼光不同,但实质上都在探索真理,区别只在于科学主要是在知识领域里探索,而艺术主要是在感情的领域里探索。比如,有一位历经磨难,两鬓斑白的艺术家站在瀑布下,任凭水花向他浑身飘洒,仰视着轰轰下泻的水流,喃喃自语:“你重重的下跌……,下跌的幅度,也正呈现了你生命的高度!”可见,在这种探索真理的艺术眼光里,还充满了主体的情感。这就是艺术探索真理的特殊之处,它带有个人情感,虽然科学家也有,但少得多。那么,艺术家应如何探索真理呢?首先,要有认识自然界的科学力量,并将客劝世界的规律性和秩序用艺术的方式显现在人们前面。其次,由于科学对客观世界真理的探索,往往走在艺术的前面,艺术家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学习和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成果,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眼光,促进艺术的发展。当然,有的艺术家由于自身的素质,其作品有时也会包含着科学发现,甚至走到了科学的前面,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道出于周年和气候两条物候学规律,这样它就可以反过来促进科学进步,此类案例很多,说明科学与艺术一直是相生相伴的。科学与艺术都在探索真理,只是艺术往往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再接合艺术术洞察现实的眼光和人类主体的感情。对人类真理的探索,是艺术家的神圣职责,其作用是科学家无法替代的。
      坚持真理是人类的信仰,只是反映的形式各有不同,艺术作品即有艺术家的世界观烙印、又带有浓厚的个人风格。所以不少人认为,科学家要受严格的逻辑和事实的框架限制,而艺永家却是自由的,也崇尚自由。因为即使在相同的事物或概念的表述中,艺术家的空间要比科学家大得多;其次,感情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这样,艺术家需要的是自由灵感和自由想象,才能自由飞翔。当然,自由不是绝对的,没有大地的支持,艺术永远也无法自由飞翔。因为大地不是虚无的东西,而是客观真实的,可见真实是艺术的支持。人类历来崇拜真实,是出于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实在性的追求。当然,真实也具有二面性,首先是基础,是飞翔的基础。同时艺术家也要充分认识到,欣赏者也是把它作为基础的,所以只有双脚踏在真实的大地的人,才会建立起对自己、对同类、对生活的基本信念。其次是约束,大地既支撑了人,也肯定要约束人,它说明客观真实在艺术创造中确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局限有时是秩序的保证,要给予正确认识,比如,我国的古典诗词和西方“十四行诗”的规律之严格,是众所周知的,但并未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再比如,北宋人王祈写了一首《竹诗》、自我感觉不错,拿给大诗人苏轼看,希望得到几句赞美。不料,苏轼看后觉得十分可笑,后来对别人说:“世间事忍笑为易,读王祈诗不笑为难。”原来诗中有这样两句:“叶攒千口剑,茎耸万条枪”,这不等于说,十竿竹子才只有一片叶子!可见,纯自由的离开真实,非但成不了艺术作品,还要受人嘲笑。艺术家应懂得,没有真实,人生就失去了依托和参照。
      真实情况的发现有以下几种可能:一,原来看到的是假象,现在发现了真相;二,原先看到的是粗象,现在发现了令人惊叹的细部;三,原先看到的是局部之象,现在发现了总体面貌。这些发现,都因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求真的欲望,而足以激起审美快感和创作冲动。对真实情况的发现,最大的障碍是惯性思维。惯性思维,有时是出于世俗之见,有时出于思想方式的凝固和封闭,有时出于从众。它使人容易产生慵惰情绪、容易随声附和、容易先入为主、固步自封等一系列心理障碍。突破惯性思维去发现真实,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挑战,其表现形式具有首次性和唯一性。这样,他就不会重复射人,当然也不应为别人所重复,这就是创新。艺术家应该怎样突破惯性思维呢?最适用、最易操作的方法是科学比较。如有一小岛,岛上有一批老人,始终未离开过,对小岛了如指掌。而另一批人则漂洋过海,经常遍访岛外的大千世界。那么试问,究竟哪一种人更能把握小岛的真实情况呢?是后一种人。虽然前一种人耗尽终身,但也只能说出真实:而后一种人通过比较发现了小岛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们发现了真实。只有比较才能鉴别。艺术家应该是后一种人,去做一个真实的发现者,而不是忠实的叙述者。即艺术要发现的,是每个“小岛”构成自身生命的特殊真实。所以,对艺术家来说,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真实。特别是在构思阶段,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极大的热情去发现真实情况。“真实”已经相当吸引人,更何况是“发现”的过程,就像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所传达的感情是在科学论据的基础上产生的,”确实,艺术创作与科学研究一样,要遵循有关的规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最终在“自由王国”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科学与艺术的交合意义更重大,它拓展了艺术创作空间,丰富了表现形式。交合,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叠加,它吸取各自的精华,优质最大化,达到1+1>2的效果。其典型表现形式是科学幻想,其实,这种交合古时候就有了,我国古代神话《淮南子》和《山海经》等,就包含着丰富的古代科学知识,尤其是天文学知识。近代的料幻艺术创作更是发展迅猛,已成为艺术天地中一个繁茂的品种。科幻艺术受到艺术家的重视和欣赏者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激发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丰富想象力,启迪人的智慧。所以,艺术要以积极的态度与科学交合。可以这样说,交合即拓展了艺术空间,也是艺术对科学的最佳回馈。
      总之,艺术工作者积累足够的科学养料,以科学的态度探索真理,以科学的方法去发现真实情况,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必须的基础。懂得这一点,可以少走弯路。不幸的是,有些学习艺术的学生,对文化课的态度要么可有可无,要么根本不感兴趣,当走向社会后,对科学也常常会表现出某种不屑,甚至是某种反感。虽然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奋斗不辍,勤奋苦练。但总是发现自己仍与艺术家相距遥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