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艺术创新活动中的科学作用
  • 科技大师创新成功的奥秘
  •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风能
  • 中国科技落后的严峻态势
  • 专利路上越走越宽广
  • 家用电话遥控管理系统的设计
  • 从印度洋海啸谈创建《自然灾害预防学》的必要
  • 日本的海洋能发电
  • 关注冷光源 引领新时尚
  • 日本确定十大科技战略等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科学家发现吃岩石的新物种等<%=id%>



      哥伦比亚考卡山谷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宣布,他们在该国太平洋沿岸岩体中发现了两个以岩石为食的软体动物新物种,它们对岩体造成的生物侵蚀是自然侵蚀速度的三倍。
      考卡山谷大学海梅·坎特拉教授介绍说,这两个新物种体长约1—2厘米,都有两片贝壳,其中一个与食石软体动物接近,拥有手术刀似的螯足,以此切开岩体并钻入其中,然后分泌化学物质对岩石进行分解;另一个物种与海笋科接近,其贝壳上长有锉刀般的尖刺,将岩石表面刮为粉末后进行分解。
      研究人员指出,这两种“生物钻头”侵入海岸岩体,对岩体内部造成严重的生物侵蚀,再加上海浪冲击、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海洋酸性增强等因素,海岸岩体遭侵蚀的速度将不断加快。初步研究显示,被该物种侵蚀的礁石消逝速度为每年15厘米,而地中海和亚洲海岸岩体的自然消逝速度仅为每年5厘米。
      坎特拉教授指出,受新物种侵害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该国太平洋沿岩布埃纳文图拉港至马拉加湾段,该区域是著名的旅游区,多数酒店建在沿海的岩体上。长期以来,该区域经常出现岩体塌方,这使得酒店经营者每年不得不花钱加固地基。现在看来,这两种不起眼的软体动物很可能就是罪魁祸首。
      据称,两个新物种的活体样本不久前已经被送到海洋软体动物收藏最丰富的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下属的博物馆。经鉴定,目前还没有任何有关这两个新物种的记载。坎特拉称,科学家正在对新物种的生物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将对其进行命名。
      
      我国电动汽车研发取得新进展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耀南教授领衔承担的中德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电动汽车智能控制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取得新进展,在电动汽车整车能量优化与分配策略、电机智能控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以中国工程院朱英浩院士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开发,启动了国家“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湖南省也启动了“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以王耀南为租长的课题组,通过开展电动汽车智能控制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研制开发出了整车总成控制系统、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漏电保护与抗干扰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在电动汽车整车能量优化与分配策略、电机智能控制方法、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创新。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其中混合动力轻型越野车曾于2002年通过了国家“863”专家组的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该项目成果还可以在铁道牵引车、电气工程、机器人控制系统、电机控制工程及电力、机械等领域推广应用。
      
      乌克主研制新一代风力发电机
      
      2004年,乌克兰研制新一代750千瓦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已完成过半。这种发电机将为新一代风力电站奠定基础,为加速发展乌克兰风电事业发挥关键作用。乌克兰国家能源发展计划部门准备在2010年前使风电占全国电力的3%,即50亿千瓦时,该新型风力电机将使这项任务大大简化。
      另外,乌克兰还发明了一种能高效廉价地将生活垃圾直接转化为汽油和甲醇的工业装置。热解速度比传统热解法快两个数量级,二噁英、呋喃、氯、氟、硫、重金属和放射性金属等有害物排放量减少80%,有害物全部充分被转化,平均每吨有机垃圾原料可产出350—4000公斤汽油或柴油。
      在农业方面,乌克兰研制的四种有机无机复合肥特别值得重视:一种是以天然沸石为基料、充以腐殖酸(褐煤微生物加工产品)化合物,添加一些对植物生长最有利的营养素制成。施用这种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以减少化肥用量40%—50%,甚至可以完全不用化肥;第二种是用天然沸石和畜禽粪微生物加工产品复合制成,可替代普通肥料;第三种是按上述第一种的配方,以改性沸石为基础研制而成,用于被重金属和放射性核污染物污染的地区复垦,并提高其产量;第四是按上述第一种的配方利用某种微生物高效繁殖的粘土配制而成,用于被石油制品污染的土地复垦,并提高其产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