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未来的植树车 等
  • 机器人家庭
  • 生活在月球村
  • 挺进三大洋
  • 特殊的班主任
  • 机器人的泪
  • 宇宙考古学家
  • 校服威龙
  • 幽蓝星奇遇记
  • 最后的猎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黄伯云的科技创新之路<%=id%>



      
      黄伯云,1945年11月出生,湖南省南县人。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特种冶金系, 1986年在美国爱阿华州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回国。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
      黄伯云教授长期从事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在航空制动材料、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开展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创立了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粉末冶金高技术辐射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飞机刹车材料的国产化、国家飞机刹车材料重点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3月28日,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黄伯云在热烈的掌声中,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荣誉证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标志中国技术发明最高水平的奖项,在连续6年空缺后,终于被黄伯云率领的课题组以“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而获得。
      
      
       “我仍然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
      
      黄伯云出生在洞庭湖畔一个普通的乡村。小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最好的,而且每天放学回家还要去帮队里放牛。那时候黄伯云就认为,架大桥、修大路、盖大房子的人都是科学家,因此在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他就“立志做一名科学家”。
      黄伯云的父亲是个恪守中国传统道德的朴实农民,看着这个小儿子又爱读书又有志气,便不断鼓励他好好学习。父亲的家训和期待,深深地烙在了黄伯云幼小的心田里。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一边读书,一边放牛、打柴,直到考上中南矿冶学院。1969年,大学毕业后的黄伯云留校任教,也是从那时开始从事起了新材料的研究。
      
      1978年,他以学校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出国研究生,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后,于1980年留学美国。1981年,黄伯云在美国留学时,经过近一年的潜心研究和实验,解决了导师多年未解决的一个科研难题;后来他又在“钛铝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单晶制备及其变形特征”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受到了美、法等国专家的高度评价。
       1988年,黄伯云毅然回国,回到培养了自己的母校原中南工业大学。他是我国第一个留学归国的博士后,当时国外的朋友都为他感到惋惜,黄伯云却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只有与祖国、与人民的事业连在一起才有意义。”
      “比起我父亲的要求来,我应该说是有大出息了。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从一个放牛娃成了科学家,成了院士。不过,我仍然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只是像父亲教导的那样吃苦耐劳,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回想起往事,黄伯云禁不住感慨万千。
      
      
       “科学家应以祖国强盛为己任”
      
      黄伯云说过:“科学家应以祖国强盛为己任。”
      “自尊、自信、自强,我们就是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主创新的责任感。”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黄伯云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他认为: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打造民族品牌产品;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有自主创新的亮点:主持研制的钐-钴和铈钴铜铁粉末冶金材料,成功应用于我国人造卫星的关键通讯器件中;发明了“TiAl基合金快速变形细化晶粒”新技术快速变形细化晶粒技术;研制了“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制动材料”……
      飞机的起降和滑行离不开刹车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航空刹车副有金属盘和炭/炭盘两种。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是以炭纤维为增强体、以炭为基体的先进复合材料,密度只有金属的1/4,寿命却长好几倍,而且可以耐3 000多摄氏度的高温,飞机、火箭都能用上,代表了当今航空制动材料的发展方向。
      黄伯云主持发明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在这方面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航空制动材料的国产化,对确保国家航空航天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其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起步之初,人们更多的是观望和怀疑,甚至质疑。中国人能做这么高难度的材料和产品吗?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实验室内的两台小型炉子和展示柜内简单的实验样品,见证了研究人员最初的艰辛。
      有一年,黄伯云等人去国外一家公司参观,生产车间“谢绝入内”。对方开玩笑说:“参观以后,你们就可以缩短20年的时间了。”在另一个国家的遭遇“异曲同工”。
      在一个合作较多的国家,研究人员花一大笔钱买回一个样品,可经解剖发现,竟是废品。黄伯云当即把废品退了回去,暗暗立下誓言:“我们一定要做出来,让你们看看。”
      怀疑和质疑可以忍受,封锁和封闭也可以忍耐。“也许,别人花一两年时间磨成了一把‘小刀’,”黄伯云幽默地说,“而我们,以十年、二十年之功,磨成的是一把‘倚天长剑’。”
      而这把“倚天长剑”的锤炼之地,既不是科技实力雄厚的北京,也不是“财大气粗”的上海,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湖南。
      “我们这里经济不发达,科研配套环境确实有所欠缺。”黄伯云说,“大型实验要到外地去,仪表坏了要背到北京、上海去修。”
      条件虽然相对艰苦,但从承担项目第一天起,黄伯云的科研团队“就有一种精神、一种信念”。
      “可能就是湖南人的霸蛮,就是要做到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黄伯云说,“我总是在课题组讲,也到全校大会上讲,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争第一。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别的,只有付出得比别人更多。”
      
      正是黄伯云的执着和感染力,使整个团队拧成了一股绳,一干就是十几年。
      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成功,不仅为我国材料领域开创了一个产业,其“窗口”性的示范效应更是长远的。
      面对成功,作为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黄伯云很清醒:“我们做的毕竟只是飞机上的关键零部件—刹车片,我们还不会造最好的飞机。”
      团结一心,奋发向上,努力实现创新和跨越,是中国科技界的历史使命和不二选择。正如黄伯云所说:“搞材料的,将航空刹车副做到了第一。搞飞机外壳的,再把外壳做到第一。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愁做不成大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