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可变动的视力表
  • 自动擦鞋柜
  • 牙刷杀菌器
  • 让你的心灵更轻松
  • 考不倒的大博士
  • 自动喂水器
  • 蟑螂捕捉器
  • 防盗信箱
  • 环保能源游乐场
  • 生活废水再利用装置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从农家子弟到物理学家<%=id%>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祖籍苏格兰,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卢瑟福的父亲当过农民、木匠和车轮工匠,他的母亲是一位收入微薄的小学教师。卢瑟福的兄弟姐妹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他们知道,要想生活得好一点就得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需要踏踏实实地劳动。春天耕地、播种,秋天收割庄稼,都是全家出动。卢瑟福通常都去干农场上的一些杂务,他是劈柴和挤牛奶的高手。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卢瑟福养成了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和协作精神。卢瑟福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之后,被科学界誉为“从来没有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一个朋友”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是苏格兰农民的淳朴造就了他的高尚品德。他曾因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对原子科学的贡献而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而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中,获诺贝尔奖的竟多达12人。19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玻尔曾深情地称卢瑟福是“我的第二个父亲”。
      卢瑟福幼年喜欢思考、读书。他家里有一个用了多年的钟,经常停下来,很耽误事,大家都认为无法修理了。卢瑟福自告奋勇把旧钟拆开,把每一个零件重新调整到位,清理钟内多年的油泥。结果不仅修好了,而且还走得很准。当时照相机还是贵重的商品,卢瑟福竟然自己动手制作起来。他买来几个透镜,七拼八凑居然制成了一台照相机。他自己拍摄自己冲洗,成了一个小摄影迷。这种自己动手制作、修理的本领,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家庭收入仅够糊口,但父母还是节衣缩食供卢瑟福一直念完大学。许多年后,在一个很隆重的宴会上,卢瑟福十分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我的父亲和母亲,我永远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大学毕业时卢瑟福获得了两个学士学位和一个硕士学位,要想挣钱养家已经是足够了,但是卢瑟福决心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于是他申请了进入剑桥大学深造的大英博览会奖学金。他和很多人一起参加了考试,结果他和一个叫麦克劳林的人都具备了录取条件,但名额只有一个。基金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把奖学金授予麦克劳林,卢瑟福只好回家等待以后的机会。不久以后的一天,卢瑟福正在菜园里挖马铃薯,母亲高兴地跑了过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电报纸,激动地喊:“你取上啦!你取上啦!”他扔下手中的铁锹,高兴得跳起来:“这也许是我要挖的最后一个马铃薯了吧!”原来麦克劳林已经结婚,而基金会所给的奖学金不能养活两个人,所以麦克劳林决定留在新西兰。于是基金委员会决定把这项奖学金授予卢瑟福。
      
      1895年9月,卢瑟福筹借了路费,告别了双亲,登上了开往英国的客轮,开始了他的科学之旅。当时,没有人想到他会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卢瑟福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关于放射性的研究确认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放射性能使一种原子改变成另一种原子,而这是一般物理和化学变化所达不到的。这一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变化”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到原子内部这一新的层次,在科学领域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一原子物理学。
      他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
      他实现了人工核反应。自从元素的放射性衰变被确证以后,人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手段,如用电弧放电,来实现元素的人工衰变,但只有卢瑟福找到了实现这种衰变的正确途径:用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这种方法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
      1937年10月19日,卢瑟福因病在剑桥逝世。英国人民为了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敬意,把他与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的俄罗斯学生、197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卡皮查在一篇悼念文章中写道:“卢瑟福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在他的实验室中培养出如此众多的杰出物理学家,恐怕没有一位同时代的科学家能与他相比。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位杰出科学家不一定是一位伟人,而一位伟大的导师则必须是伟人。”
      卢瑟福,这个农民的儿子,用他不懈的努力改变了人类探索自然的进程,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