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蚂蚁的故事
  • 人鱼传说
  • 不死之国的灭亡
  • 为什么不带我去 等
  • 读者来信 等
  • 会走咱的房子 等
  • 最后的原始森林
  • 生物技术创造美好未来
  • 洗手
  • 窗外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动物界的敬老爱幼<%=id%>



      
      在自然界,尊敬“父母”和爱护“子女”在一些动物中蔚然成风。其中“母子鸟”的故事最为动人,被传为佳话。
      这是一种生活在位于地球最北端的格陵兰岛的鸟类,“母子”互相牵挂,千里相随。如果母鸟被逮住,那么用不了多久,它的“子女”一定会飞来寻找鸟“妈妈”。无论藏在哪里,总要想方设法与其“团聚”。倘若雏鸟被抓,鸟“妈妈”必定四处寻觅。
      
      “敬老”篇—“父母”首先用餐
      
      白尾鹫是一种生活在草原上的鸟类,以野马等动物的尸体为食。每次发现诱人的“美味佳肴”之后,它们从来不会蜂拥而上,你争我夺,而是老者优先。老鹫在饱餐一顿之后,便飞到附近的高山上担负着警戒任务,让“儿女们”能安全放心地“进餐”。
      
      当老乌鸦飞不动无法觅食时,“子女”会主动担负起赡养的职责,在哺育自己后代的同时,不辞辛劳地捕捉昆虫去喂“父母”,直到它们寿终正寝。在自然界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动人的情景:乌鸦在找到食物后,不是只顾自己饱餐一顿,而要大声鸣叫,先让“父母”来享用。待到老乌鸦食用之后,再让雏鸟慢慢地啄食,自己却飞往高处“站岗
      放哨”。
      
      “父母”受到保护
      
      出于对“父母”生命安全的考虑,澳大利亚的彩虹鹦鹉和英国的秃鼻乌鸦等总是以垂直的方向群栖的。它们安排年幼的鸟在低处停栖,而年长的鸟却享有在高处停栖的“特权”。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来自地面天敌的突然袭击,确保“父母”的安全。
      
      美国的棕头椋鸟和加拿大的红翅鸫等鸟类在群栖时,则采取水平的方式,让年纪大的鸟位居最内层,而身强力壮的鸟在外层。每当遭遇进攻时,“子女”就可以担负保护“父母”的重任。
      
       “父母”睡得舒服
      
      “米利鸟”生活在美洲的哥伦比亚森林里,由于对“父母”十分孝敬而享有“孝鸟”的美名。它其貌不扬,小如麻雀,尖喙酷似钩子,尾羽上长有环状物。这种鸟喜欢热闹,群居在一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米利鸟”的睡觉方式与众不同:首先,一只鸟将尾羽上的环牢牢地挂在树杈上,再用它的尖喙紧紧地“钩住”另一只鸟的尾羽上的环;然后一只接着一只,把自己的身体串联成一条“长链”,构筑出一张柔软无比的“吊床”。“父母”可以躺在上面,安然入睡。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它们会及时地卷起“吊床”,把年老的“父母”裹在中间,使它们免受风雨的侵袭。
      
      “父母”干轻活
      
      一个鹿群就是一个“家族”,在这个“集体”里面,年老体弱的母鹿受到尊重和照顾,总是分配去“做”劳动强度不大的事情。例如:当“保姆”,去抚育幼鹿;担任“向导”,带着“儿女”们去寻找草肥水美的好地方。当年老的雄鹿因为有病而行动不便时,“家族”会专门安排一只强壮的小鹿去“侍候”它,照顾它的生活。
      
      “爱幼”篇— 舍命护“子女”
      
      
      在生下小骆驼后,母骆驼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无论谁都别想靠近一步。母骆驼寸步不离地守候在小骆驼旁边,等着刚刚降临世间的“孩子”能够自己坚强地站起来。小骆驼从呱呱落地到傲然屹立,需要奋力挣扎一个半小时左右。对于它们“母子”来说,这可是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危险。常常有饥肠辘辘的狼群闻讯而来,它们贪婪的贼眼闪着绿光,恨不得把骆驼“母子”撕成碎片,饱餐一顿。然而,母骆驼临危不惧,绝不丢弃小骆驼只顾自己逃命,而是与狼群展开激烈的搏斗,与“孩子”共存亡。母骆驼幸运时能把狼群击退,反之则与小骆驼一起成为狼群的“美味佳肴”。倘若刚生下来的小骆驼体力不好,腿软站不起来,那么它们“母子”将难以逃脱死亡的厄运。因为母骆驼肯定会坚持等下去,绝对不会一走了之。它就像一个“保护神”,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精心育“子女”
      
      南极的成年企鹅很爱自己的“子女”,但是从来不对它们娇生惯养。小企鹅在互相竞争的环境中生长,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成年企鹅在海中觅食时,把小企鹅留在岸上。捕鱼回来后,它并不急于马上给嗷嗷待哺的幼鸟喂食,而是对跑上前来争夺自己口中食物的小企鹅不予理睬,扭头就跑。“子女”们在后面艰难地拼命“追赶”,“父母”却似乎毫无怜悯之心。这种“逐食赛跑”达1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
       本来在冰天雪地里食物就来之不易,为何还要迫使小企鹅急速地为食物而奔跑,消耗大量的能量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条可以肯定,那就是为了使小企鹅练就适应艰苦环境的本领。“逐食赛跑”的结果是只有一只小企鹅才能够得到食物,因为它速度最快。应该说,跑在最前面的小企鹅往往是最强壮的后代。在恶劣的环境里,食物短缺,无法同时保证更多的小企鹅健康成长。那么给其中一个最强壮的以更多的关心,使其茁壮成长—这就是成年企鹅的“优育”策略,这种策略能给所有小企鹅带来紧迫感和竞争意识。
      动物也能敬老爱幼、注重亲情,给人以莫大的启迪,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一方面,我们人类还有很多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些不“敬老爱幼”的人应该感到羞愧。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