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蚂蚁的故事
  • 人鱼传说
  • 不死之国的灭亡
  • 为什么不带我去 等
  • 读者来信 等
  • 会走咱的房子 等
  • 最后的原始森林
  • 生物技术创造美好未来
  • 动物界的敬老爱幼
  • 窗外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隐形的世界<%=id%>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哈利.波特神奇的隐身斗篷吧。每当哈利遇到麻烦时,他把斗篷往身上一披,马上就在坏人面前消失了。很多看过《哈利.波特》的同学,都对隐身斗蓬羡慕不已,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隐形人。
      其实,科学家早就已经在研究隐形了。经过不断的努力,隐形技术已经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
      
      战场上的隐形杀手
      
      现在,隐形飞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武器了。海湾战争中,F-117战斗机曾让雷达束手无策。它完成了美国空军近3/4的轰炸任务,却没有在战争中损失一架,成为了战场上的“宠儿”。
      不过,这里说的隐形并不是消失不见的意思,而是指让雷达难以探测到,从而顺利完成任务。F-117的形状非常特别,呈椭圆尖塔形。这种形状使雷达搜索截获的面积大大小于普通飞机。机身上覆盖了一层暗黑色的、轻薄的特殊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可以吸收雷达波,也能吸收、耗散红外线,这样雷达就很难探测飞机反射的回波。再加上F-117通常都是在夜间执行任务,所以要发现它的确很难。
      除了隐形飞机之外,战场上还活跃着各种各样的隐形杀手。比如瑞典的隐身战舰一“斯密奇”号。这艘战舰的外形就像一个四角倾斜的巨大鞋盒,舰体外壳上没有明显的棱角,就连甲板上的所有设备和武器也都涂有吸收涂料,能有效地躲避敌方的雷达追踪,速度快、噪声小。平时战舰上的导弹、水雷和反潜式武器都藏在舰体上部的隐蔽板内,使用时,打开隐蔽板就可以了。美国塑料坦克样车也已经问世,车身用玻璃钢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由于成型方便,炮塔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设计的要求,重量轻,隐形效果非常好……
      
      
       现实世界的隐形传送
      
      看过电影《星际迷航》的人,可能都会对里面的“人体隐形传送装置”回味无穷。在电影里,人们可以通过这种装置从某个地方凭空消失,然后出现在另一个地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科学家发现这种隐形传送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
      物理学家利用激光脉冲技术演示了隐形传送过程。他们先从一个原子中提取它的所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送给另一个原子,这个原子依据信息,制造出跟原物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这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被称为“远方幽灵”。不过这项技术不会使人凭空消失,因为在隐形传送中,两个原子间传送的仅仅是原子的信息,而不是原子本身,并且这种传送只存在于距离为200微米的两个原子之间。科学家预言:未来,隐形传送机能传送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东西。
      
       新型隐身术
      
      不要以为只有童话里的巫婆才有神奇的隐身术,现在科学家也能让物体消失不见。
      美国发明家发明了一种“隐身”方法一用一台监视仪拍摄周围的背景,再用投影仪把图像投射到要隐藏的物体表面,这样人们看到的就是投影的图像,物体就“消失”了。日本的科学家则发明了一种“延伸现实”的隐身衣。它可以将衣服后面的场景拍摄下来,然后将影像转换到衣服前面,投射到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料上,这样,就能让穿衣者看起来是透明的了。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大量的照相机和高性能的计算机配合,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另外,这种系统只对处于特定位置的观察者有效,如果观察者变换一定角度的话,就“原形毕露”了。
      现在,一种新的隐身方法一等离子隐身技术出现了。美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提出:一种由等离子体电流构成的等离子体外壳可以使物体反射和散射的光线大大减弱,这样,人就看不到它发出的光线,也就不知道它的存在了。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飞机上进行了隐身性能试验并获得了一些成功。
      
       人体隐身还需时日
      
      尽管等离子隐身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隐形技术,但是要让人体隐形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球状和圆柱状物体使用等离子体外壳的隐身效果最好,如果用等离子体外壳来制作隐身外套,就必须使它适应不同的外形,而且这种隐身外套只能在一种光线下隐身,所以要让人能在任何光线下隐形,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多层复合隐身外壳。
      看似荒诞的想象里面曾经孕育过许多种新兴的科学。在科学幻想的世界里,人们还有很多梦想,我们相信合理的梦想终会有实现的一天。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