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多功能教学圆规
  • 防伤手不弯钉多功能钳
  • 智能垃圾箱
  • 山那边的渴望
  • 漏电报警器
  • 扁平式纵向运动洗衣机
  • 吸尘地板
  • 多功能窗帘
  • 动物界的敬老爱幼
  • 隐形的世界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如何提高记忆<%=id%>



      
      俄罗斯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因为有了记忆,我们才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如果没有记忆,我们根本谈不上学习和工作,甚至连最基本的行为和动作都不能实现。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正是长身体和长知识的最佳时期,有很多新知识需要掌握,有很多经验需要扩充,更离不开记忆这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在学习中,正确地掌握记忆规律和科学的记忆方法,往往会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安排复习时间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878~1884年间,首先对记忆中的遗忘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遗忘发展的规律,即遗忘在记忆的开始阶段就已出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便趋于平稳。因此,在学习中,复习必须及时,要在尚未开始大规模遗忘前就进行复习,只有及时的复习才能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如果学习过的知识长时间不去复习,下次再学习时,就得重新再学,并且需要同样的学习时间;如果及时复习了,以后每次学习的时间就会减少,直到遗忘达到平稳后,这些知识会成为经验储存在我们的记忆系统里。上面说的及时复习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温故而知新”,根据遗忘规律,开始温习时,时间间隔一定要短,以后每次的复习时间间隔可适当长一点。其实,老师平时的课堂练习、复习性提问、家庭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及时复习,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完成。
      
      
      2.根据不同的记忆方法,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学习方法不同,记忆效果肯定不同。在一个实验中,有两篇难易相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其中一篇文章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反复地进行学习,即我们说的集中学习;另一篇文章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学习,即分散学习。结果,集中学习用了大约14分钟才记住这篇文章,分散学习只需要8分钟。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分散学习。分散学习时,每次学习的时间间隔不能太短,过短近似集中学习,但也不宜过长,过长会出现完全遗忘。有很多同学平时对所学知识从不复习,考试前一个星期才废寝忘食地复习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结果考试时,那些考题是似曾相识,却又不知如何下笔。其实,在学习中,我们应当把功课的复习合理地分配在整个学期,而不是集中在考试前,这样才会避免一知半解的现象。
      还有其他一些记忆方法。比如,用试图回忆记忆的效果比单纯反复阅读记忆的效果要好。也就是说,我们在记忆学习材料时,要不断地回忆,在回忆出现困难时再去阅读所学材料,接着再回忆,如此反复地记和学,而不是单纯的机械阅读。
      
      3.恰当地把握学习程度,提高记忆效果
      研究表明,经过过度学习的知识比没有经过过度学习的知识掌握得好,但并不是过度学习的程度越深越好,一般过度学习量在50%左右效果最好。例如,学习某一篇文章,学习10次后就能正确背诵,但是一定时间后会遗忘,如果我们再多学习5次,这5次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量为50%,这时的记忆效果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的时间也最长。
      
       4.了解记忆中的干扰现象
      在日常学习中,一篇文章,一般是开头和结尾容易记住,而中间易遗忘。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学习中,先学习的知识对后学习的知识存在着干扰,而后学习的知识对先学习的知识也存在着干扰,这就是记忆中的干扰现象。由于中间部分受到前后的干扰,所以记忆的效果最差,这就要求我们对中间部分的知识要多花点时间去记。在时间上,早上起床时,只受到后干扰,而晚上睡觉前,只受到前干扰,所以这两段时间的记忆效果比较好,我们可以把一些要背诵的课文和单词放到早晨和睡前去记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