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未来、现在、过去 等
  • 阿洋减肥记
  • 享受海洋生活
  • 迷人的变色服装
  • 太空清洁工
  • 乌龟和甲鱼
  • 鸟为什么能飞
  • 星际尘埃
  • 波比的日记
  • 星际审判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小卫星太空走俏<%=id%>



      
      提到卫星,大家一定会想起卫星发射时那辉煌壮丽的情景吧!卫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你有没有想象过,有那么一天,在大气层外的卫星群中悬浮着一颗由自己命名而且完全归自己使用的小卫星呢?不要大惊小怪,“小卫星”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了。
      
       什么是小卫星
      
      某一天,你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抛锚,你打开车上的呼叫营救系统,将汽车出现故障的情况和地点通知营救部门。不一会儿,营救部门就帮你摆脱困境了。这个时候你可千万不要忘了大功臣-小卫星。
      什么是小卫星呢?现在,1 000千克以下的卫星都可称作小卫星,不过现在很多功能更强的新型卫星重量还不足100千克。
      
      以前,为了能让卫星在太空中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专家们给卫星设计了异常复杂的结构。一个普通卫星的重量一般为3~4吨,每吨的制造成本在1 000万美元左右。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器件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精密。人们开始希望用上价格便宜的航天设备,并且让它拥有与普通卫星一样多的功能,于是小卫星受到人类的欢迎。
      现代小卫星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小卫星体积小,重量轻,既可利用大型卫星发射火箭进行搭载发射,也可以一箭多星发射或用廉价火箭发射,大大节约了发射费用。一般大型商用卫星从制定开发计划到生产完成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这样,很多相关的新技术就不能及时应用到卫星当中。小卫星就不一样了,它的制造材料容易得到,生产周期短,能够及时采用最新和价格最便宜的卫星部件。
      
       小卫星大显身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卫星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用于通信、遥感、科研、探测和技术演示等许多领域。美国、俄罗斯和法国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卫星平台,印度、韩国等许多国家也都以研制小卫星为切入点,带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利用小卫星构成的通信卫星网不仅可以进行话音通信,还可用于传送数据、传真、图像、寻呼信息以及定位等。在实际应用中,小卫星大显身手。我国的边防线很长,大部分边防线处在人烟稀少甚至没有人迹的山区,边防哨所与总部通信相当困难。在这种信息不畅的情况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小的损失。如果在边防哨所配备卫星终端设备,采用小卫星转发通信,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远洋船队、出海渔船、勘探队和探险队来说,小卫星可以让他们及时得到总部的信息与指示。除此之外,小卫星还能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向一些特殊用户如登山队及探险队提供特定地区积雪的情况和水文情况等。
      
      用多颗小卫星组成网络可以代替一颗大卫星。这些小卫星基本构造相同,彼此之间的距离有着严格的要求,高度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使它们形成了一个小集体,就像多颗不同亮度的星星能组成星座一样,科学家把小卫星组成的集体也叫做星座。每一颗卫星都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且可以在太空中进行改装。如果一颗卫星受到损害,其它卫星不会受到影响,仍然能完成任务。这样,大型卫星也得甘拜下风了。
      
      明日小卫星
      
      随着一箭多星技术的发展,小卫星已经成为航天科技的“宠儿”。到目前为止,一枚火箭一次最多可以发射8颗卫星。不过,到2007年,也就是第一颗卫星上天50周年的时候,欧洲航天局计划一次发射50颗卫星,庆祝航天史上这一特别的日子。
      
      那咱们中国有自己的小卫星吗?当然有了。2003年10月,中国成功地发射了“创新一号”卫星,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联合重点实验室。2010年以前,中国还将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10~20年之后,大批重量在1千克左右的小卫星会进入太空,从各个不同的位置开展空间探测。
      科学家说随着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个人卫星的出现也指日可待。未来的某一天,爸爸妈妈也许会将小卫星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你。那时候,你就能跟同学比比谁的小卫星最漂亮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