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考不倒的大博士
  • 自制行星演示仪
  • 方便担架
  • 带活动支架的热水瓶
  • 自动喂鸟机
  • 大棚蔬菜垃圾的严重污染及对策
  • 可触摸视屏遥控吸尘器
  • 儿童自动理发机
  • 会说话的药瓶
  • 安全剪刀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一代宗师吴大猷<%=id%>



      
      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生于广东番禺,四岁丧父,由母亲抚育*。1925年夏,吴大猷考入南开大学。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近代物理学和力学。1931年春,他被推荐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求学、研究。在那里,他把红外光谱仪的直线狭缝改为弯形,提高了它的分辨能力,这项发明后来被制造红外光谱仪的帕金·埃尔末工厂采用。在连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之后,他留在密歇根大学继续研究原子及分子理论和实验。1934年夏,他响应祖国的召唤,启程回国,在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46年夏,吴大猷和周培源、赵元任一起赴伦敦出席由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纪念牛顿诞辰三百周年大会,会后由伦敦去美国进行科学考察。吴大猷到美国后,先到密歇根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研究。之后又分别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8年从纽约大学退休后定居台湾。
      吴大猷独创性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原子和分子理论、散射理论和统计力学方面。他所撰写的一些专著,已成为本领域中世界范围内的经典。他的《理论物理》《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现代物理学基础的物理本质和哲学本质》等巨作,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物理学之父”的地位。
      他关于铀后元素的理论预言,原子光谱中后来被称作“吴态”的研究等,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1951年,西博格因发现9种以上的铀元素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当西博格于1989年见到吴大猷时,由衷地感谢他:“当年能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归功于你的论文。”
      吴大猷很关注物理学哲学和科学哲学问题,他认为:一位物理学家,从对哲学和物理学史的批判性理解中,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物理学;物理学家的哲学思想对其创立和建构物理理论特别重要;一种真正的科学态度要求一种开放的精神。他一生的科学研究实践,昭示着科学精神的本质。
      吴大猷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当代海内外的中国物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他的熏陶。李政道、杨振宁、黄昆、朱光亚等杰出科学家都是他的学生。他十分重视中小学教育,曾尖锐地批评现代教育中的升学主义,多次强调兴趣培养和养成批判态度的重要性,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在实施素质教育、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他的教育思想值得学习、研究。
      
      吴大猷一生忠诚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他继承了祖国的道德传统,发扬了科学精神,影响了中国物理乃至整个中国科学的发展。他一直主张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他认为: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诠释。
       以自己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吴大猷本可以享受很多的名利,但他却选择了一辈子的清苦。他住的是一房一厅的窄小房间,里面除了一张书桌和一套沙发,其余全是书。他出国经常用的一个手提箱,一用就是30多年,残破不堪,连钥匙都丢了,只好用绳子捆。2000年3月4日,吴大猷病逝于台北。撒手尘寰之际,这位大科学家竟然几乎没有什么存款。
      江泽民同志曾高度评价他的贡献:“吴大猷先生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吴先生关心国家统一,致力于民族富强,并且为海峡两岸科技学术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两岸同胞所赞誉。”吴大猷无愧于这种评价。他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真理,可以说,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