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全息替身
  • 网络水草
  • 我们的陛下
  • 爱好昆虫的孩子
  • 科学的诗人
  • 绿色植被再生粉等
  • 昂贵的微笑
  • 未来武器,是魔鬼还是天使?
  • 天气预约站
  • 星地联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驰骋沙场的微型军团<%=id%>



      
      由于纳米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科技战场上出现了不少“微型军团”,它们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天地侦察者
      
      “天地侦察者”是空中和地面微型侦察器的统称。它们体积小,灵活性好,隐蔽性强,功能十分齐全,是战场侦察的“好手”。主要成员有:
      
      
       地面“顺风耳”
      
      别看它外观像不起眼的小草,内部可装有先进的微型电子侦察感应器和照相机。在战场上,多个这样敏感的间谍“草”组合,就可以形成一个极为隐蔽的微型传感网络,观察能力不亚于人的视力。它能探测出坦克等装甲车辆行进时产生的震动声音,然后通过自身的传输系统将情报准确地传回指挥部。
      
       智能“间谍虫”
      
      这是一种将微型电子智能系统与昆虫的神经系统结为一体的间谍武器。通过这种微型电子智能系统,指挥员可以操纵数以万计的昆虫飞向敌方的不同地域和目标,如敌方的作战指挥室、会议室、指挥通信的部门“窃取”情报,甚至还可以在传回情报后炸毁敌方的电脑网络和通信线路,必要时也可对其人员进行攻击。
      
      
       神奇“千里眼”
      
      这是一种用于侦察的微型间谍卫星,重量只有0.1千克左右,造价也十分低廉。通过运载火箭一次可发射数百乃至数千颗微型卫星,并且能让它们分布在全球的各个角落实施侦察和信息转发。采用这种微型卫星的另一大好处是即使单个卫星突然失灵,分布在其他各处的卫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能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中,准确地进行信息传输。
      
       微型敢死队
      
      “微型敢死队”是一支数量庞大的智能化攻击性武器队伍,它由不同种类和不同功能的微型兵器组成,可以对陆地、海上和空中的各种目标实施有效的攻击。
      
       排雷勇士
      
      这是支由若干个不足乒乓球大小的“微型军”组成的智能化武器队伍,每个“勇士”都携带着一枚微型高能量炸弹,并且可以在离地面10~15厘米高度上以较快的速度飞行而不让雷达发现。“排雷勇士”自身装有精密的探测系统,当它飞入雷区时,速度就会迅速地下降并自动进行搜索,一旦发现地雷便在地面自行*以引爆地雷。
      
      
       空地英雄
      
      这是一群只有黄蜂大小的攻击性微型飞行器。它们不仅智能化程度高、造价低廉,而且战斗力十分强,可携带少量的高能量微型炸弹。在进攻地面目标时,这些“黄蜂”可进行超低空飞行,接近目标时便迅速集结,像蜜蜂保卫蜂窝一样把目标团团围住,而后齐声*摧毁或破坏敌方武器装备及军事设施。此外,对于空中目标如作战飞机、直升机、导弹等等,它们也具有良好的截打击能力。作战时可将这些“黄蜂”通过遥控装置部署在战区各地域的上空,指挥员通过显示器按照适当的间距将它们排开,形成一个巨大的空中拦截网。当敌方飞机或导弹飞入这个区域后,它们便迅速变换位置“群起而攻之”,使飞入者难以逃脱。
      
       海上幽灵
      
      这是一支由微型水上舰艇构成的海上进攻“微型军团”,它们的身长不过几十厘米,体内装有高能量的炸弹,而且具有自动跟踪识别系统,在指挥中心的监视控制下,可对敌方舰艇等海上目标进行“集团”攻击。一个微型水上舰艇“攻击集团”*时产生的能量是普通鱼雷的好几倍呢,因而一次进攻足以击毁一艘大型的水面舰艇甚至航空母舰。
      
       水下杀手
      
      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攻击潜艇的“微型鱼雷”。它体型非常小,结构简单,只相当于小型鱼雷的1/10,而且它造价低廉,有人干脆把它称为“廉价反潜武器”。可是廉价绝不意味着低效。意大利的A200与德国的STN,虽然炸药只有数千克,但选用的是性能最好的第四代DBX塑料炸药,独特的锥形聚能设计使它即使以40度角与潜艇相撞,也能一举击穿常规潜艇的双层壳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