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放飞信使再访水星
  • 动物门诊
  • 奇特的古细菌
  • 绿色雪糕柄
  • 青少年肥胖与疾病
  • 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 我国成功掌握双星共位技术等
  • 蓄电抑尘塔等
  • 考不倒的大博士
  • 理解宇宙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警惕学校恐惧症<%=id%>



      
      近段时间以来,我常常听说有的学生一进学校和课堂就出现头晕、呕吐、心慌、焦虑甚至昏倒的现象,这可急坏了家长们。昨天在心理诊所的时候,我就听到一个男生在讲诉自己的“恐惧”—
      “我已经是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很差,老师好像很不喜欢我。有一次上课,一个成绩很好的同学找我说了两句小话,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因为问题没回答出来,我被罚站了一节课;单词背不出来,老师就罚我每个抄写100遍。我越来越讨厌上英语课,慢慢地,我发现我一上英语课就会头昏、呕吐。爸爸妈妈很着急,带我去医院检查,吃了一些药,但根本没有什么效果。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为此,我特意向心理学专家请教了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说有这种表现的孩子都是患上了一种叫“学校恐惧症” 的心理疾病。专家们早就注意到这些中小学生们的反常举动了。他们分析认为造成孩子患上“学校恐惧症”的原因有三个:
      
      (一) 学校教育方式不当
      
      前面说的那位男生,原本他是很喜欢英语的,只是因为成绩老是在中下游徘徊,老师就放弃了他,进而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事实都证明: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会深刻地影响到孩子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偏爱学习好的同学,而对成绩差的同学任意体罚等等这些不当的行为,极容易触痛孩子敏感的心灵,招致他们的反感、厌恶,进而发展到憎恶学校、憎恶同学。教育专家呼吁更多的老师规范自己的言行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 家长本身敏感或过于溺爱孩子
      
      不要以为家长是孩子的保护伞,孩子患上“学校恐惧症”,他们没有任何的责任,知道吗?家长也是让孩子产生“恐惧症”的根源呢。
      有的家长自身过于敏感懦弱,人际关系紧张,这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产生防御性的病态心理。另外,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一说害怕去学校、难受之类的话,就过分紧张而一味放纵他们,助长了孩子的“学校恐惧症”。
      
      (三) 学生之间竞争压力增大
      
      现代社会竞争在不断地加剧,这股“火药味”也蔓延到了校园里。学生的心理负荷加重,家长的期望值过高,老师疏于关心,学生与家长、老师难于得到心与心的交流,相当一部分孩子们出现了自卑、抑郁的症状。
      “学校恐惧症”的害处,一是耽误学习,二是无形之中会让学生渐渐形成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逃避、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人际交往中总是防御戒备等具有明显缺陷的性格特点。
      我讲述这些,目的是希望广大读者对“学校恐惧症”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当然了,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还不够,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来缓解、消除这样的心理障碍。 你可以尝试下面的这些方法:
      1.先看看自己是不是经常处于焦虑的情绪之中,比如说是不是手心经常冒汗、经常脸红、晚上睡不着觉、常常头晕、对学校极为厌倦、看见老师心慌等等,如果你至少能将此类的异常情绪状况列出4项以上,那你就要极为注意了。
      2.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样类似的症状,没有关系,学会轻松地去面对:问题其实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严重。回想一下,究竟是学校造成的压力多一些还是父母的问题多一些,问题又在哪方面,具体是什么事情让你不满意或者没有得到理解,自己的看法是什么……逐一地细化,将问题分解,你就会很惊讶地发现,原来事情并不复杂。
      3.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接下来你要做的是找个机会,心平气和地跟造成你心里不满的人谈一次话,事先要解释清楚,你是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希望得到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这样的情况下,大人一般都会作出解释和指导,他们会意识到你已经长大了。你还可以大大方方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共同来努力。
      4.如果你没有焦虑的症状,那么,恭喜你,今后你要做的是保持现在这样的快乐心情,适当地倾诉和宣泄对塑造你健康的心理世界是极为有益的哦。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天天都有好心情!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