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飞蝗之灾
  • 富士山水质事件
  • 外星人光临地球
  • 艺术与科学的展望
  • 宇宙飞船等
  • 熨皱纹的熨斗
  • 未来的城市
  • 珍惜生命之水
  • 抢银行的强盗
  • 地球就诊记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奥本海默的科学情结和人文情怀<%=id%>



      
      奥本海默年仅5岁就开始收藏和研究矿物标本,12岁就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他也曾广泛涉猎文学、哲学、语言等领域,尤其爱好诗歌。
      尽管他想过要当诗人、文学家,但1922年他还是选择进入哈佛大学化学系学习。其后,他又先后求学于剑桥三一学院、德国格廷根大学,并于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
      未及而立之年,他就确立了在美国物理学界的领先地位。1942年,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战时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技术指导。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被誉为“原子弹之父”。杜鲁门总统于1946年授予他美国功勋奖章。
      面对着成功和荣誉,奥本海默的心情是苦涩而复杂的。科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求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在于致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并增进人类福祉,然而原子弹的研制却很难与此目标一致。奥本海默只是由于战争期间为效忠祖国而勉强接受了这一重任,他“对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有点惊惶失措”。当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掷下以后,奥本海默心中的罪恶感就愈发难以解脱了。奥本海默坦言:“无论是指责、讽刺或赞扬,都不能使物理学家摆脱本能的内疚,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这种知识本来不应当拿出来使用。”
      1947年,奥本海默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并于次年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退出政坛以后,奥本海默全身心地投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学和管理,使普林斯顿成为战后世界物理学的研究中心之一,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伟大科学家都曾安居于此或多次造访,众多后起之秀(包括当时崭露头角的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也都以来此进修为荣。
      与此同时,奥本海默也在各种场合发表了大量的演讲,他从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开放思想等本质特征出发,呼吁建立一个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等人类基本价值理想的开放社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