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考不倒的大博士
  •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 带黑板擦的粉笔套
  • 照明雨伞
  • 存水花盆
  • 球形火星车在南极试验成功等
  • 旋转型课程表
  • 神奇的橡皮钢笔
  • 画板式音箱
  • 新型衣扣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让你的心理和身体一样健康<%=id%>



      令人吃惊的现实
      
      最近,笔者从中国心理学会了解到,根据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32%,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吴世煌说:“青少年所以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处在发育过程当中,在这个发育、发展过程中,心理常常比较脆弱,情感波动比较大,理智的控制能力比较差。”
      有关专家指出,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不够科学,心理和行为上存在或潜伏着较大偏差等方面。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和家长应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了解青少年出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打骂。此外,青少年学生本身也应该争取老师的辅导帮助,促进自身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和上世纪的情况相比,现在青少年的身体是越来越健康了,可是心理方面的素质却往往难以跟上。这其中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比如青春期性征的变化和发展;外因是外界对青少年的影响—毫无疑问,由于传媒乃至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过去相比,这种影响也变得更加直接和广泛—而很多的青少年还无法适应这种影响。
      
      “对症下药”解决心理问题
      
      “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是一个惊人的现实。对中小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心理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各种青春期心理问题,譬如——
      
      郁闷(“发病率”80% )
      症状:精神委靡不振,少言少语,但却偏偏爱发牢骚,经常表情凝重、心情压抑。
      病理:为众多琐事(包括亲情、友情、网络等)所困扰,导致心情烦躁,心理产生不明的压力,看什么事都会觉得不顺心。
      药理、药方:用平常心去看待你周围的一切。不论发生了什么,都应该理智地去解决问题。如果你觉得做什么事无聊,使你感到郁闷,那么你就不该继续做,比如说上网。
      
      寂寞(“发病率”60% )
      症状:少言语,强欢笑,想要做些事情,却又理不出头绪,一副不知所云的样子。
      病理:本应充实的心里并不充实,缺少了某一种制造快乐的东西,而导致心里极度空虚。
      药理、药方:找到快乐的方向,去寻找快乐。不去计较一些没有意义的小事,多出去走走,散散心。你认为对的事,把握好了,就去做,然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相信不久以后,你将恢复正常。
      
      颓废(“发病率”30% )
      症状:精神委靡不振,对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可以说是“郁闷”的“升级版”。
      病理:不论事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他都愿意接受,任其发展,不管不问。
      药理、药方:应采取积极进取的方式令自己走出颓废的圈套,让自己把心思放到学业上去——你应该明白,知识和思想会把你装饰得更美丽、更快乐。
      
      烦躁(“发病率”70% )
      症状:心情极不稳定,不知自己该干些什么,见什么烦什么。
      病理:由于某些小事(甚至是没有理由的莫名因素)引发的情绪不安。
      药理、药方: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理清事情、心情的头绪,尽快找出问题的根源。
      
       神经质(“发病率”50% )
      症状:这是一种常见的青春期心理疾病,时而开心,时而痛苦,喜怒无常,常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有着不合乎情理的想法,做着莫名其妙的事情。
      病理:有时神经质可以令你显得十分可爱,而有时会令你变*见人烦的“眼中钉肉中刺”。
      药理、药方: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所有不正常情绪 ,收敛一下自己稍显过分的行为。
      当然,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肯定不止这几种,笔者仅举出以上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希望各位青少年朋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