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图像识别激光教鞭鼠标
  • 便携伞式太阳灶
  • 本刊编委会主任刘筠院士获殊荣 等
  • 保温餐桌
  • 净化水的半透膜
  • 太阳能公路
  • 轮胎自动充气装置
  • 最安全的汽车
  • 考不倒的大博士
  • 拥有两项发明专利的中学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嫉妒与好胜<%=id%>



      
      你觉得自己争强好胜,过于在乎一时成败吗?
      你为家长或老师总是拿你和别人比较而深深苦恼吗?
      看到别的同学比你优秀你很嫉妒吗?
      快来“心理教室”,主持人丫丫姐姐为你解除烦恼。
      这天,一位家长拉着她的孩子来找我诉苦:“我女儿今年读二年级,很好强。她总在班里瞄准一个女孩子和她比,如果那个女孩受表扬或者考得好,她就会很难过,而且不时说人家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她还会有意不和人家玩,以此发泄不满。我觉得这是她的嫉妒心在作怪,多次说她,都没有作用。怎么办呢?”
      我打量了一下她的女儿。她嘟着嘴,似乎对她妈妈的话很不服气。我想了想,问这位家长:“平时你们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是不是也有意无意拿她和别的同学比呢?”这位家长低下了头。于是我对她们的问题一清二楚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健康的“好胜”和“竞争”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它应该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好胜”的对象应该是自己,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人要取胜,关键在于实力,而要提高实力,关键是超越自己。当然,我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别人学习,要进行横向的比较,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但是无论怎样横向比较,最后必须落实到改变自我上面来。超越自我是超越别人的前提,超越别人只不过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自然结果,是副产品。有些家长和老师却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别人的关系颠倒了,他们总是搞横向比较,忽视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进步。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眼睛盯着别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队心理”,于是很自然就会滑向嫉妒的泥坑,
      第二,“好胜”应该要对事而不对人。
       所谓“胜”,只是说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别人做得好,并不是说整个人比别人高一等。我数学不如你,但语文可能比你强;学习不如你,但钢琴可能弹得比你好;智力不如你,但体育素质却可能比你高……也就是说,所谓胜负,主要是对事而不对人的,人都是平等的。这样的“好胜”和“竞争”不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就比较健康。如果对孩子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和某次比赛的输赢太在意,老要分出个“好学生”和“差生”,这种竞争的结果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事情的比赛转移到人的位置上去了。在这种气氛下,孩子之间互相嫉妒恐怕就难免了。
      
      第三,面对现实。
      任何竞赛必有胜负,真正好胜的人,光是不怕失败是不够的,还要勇于承认失败。应该承认,人的能力有大小,该服气就得服气,如此就不会嫉妒了。如果家长和老师划不清“老实认输”和“灰心”的界限,甚至只要孩子认输就说他没出息,那谁会愿意做没出息的人呢?于是孩子只好瞪着眼睛说大话,或者在幻想的胜利中欺骗自己,或者干脆就给胜利者使坏。前面提到的那位家长的女儿,用不和人家玩、说人家坏话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就带有这种色彩。这很可能与家长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有关。
      从以上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有嫉妒心,主要是环境造成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引起的。
      由此可知,要解决嫉妒问题,首先就要提高家长和老师对健康“竞争”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创造一种积极向上而又大度宽容的气氛,嫉妒就可以减少。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实际,你实事求是看待孩子,孩子才能实事求是看待别人。对某些特别爱嫉妒的孩子,要耐心做工作,关键是引导他们眼睛少盯着别人,而多研究自我。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嫉妒别人,忙于提高自己的人也没有工夫嫉妒别人。
      
      各位少年朋友们,你们觉得丫丫姐姐说得对吗?那就把这篇文章拿给深深关爱你的爸爸、妈妈、老师看吧,告诉他们:“请你们相信我,放心我,不要拿我和别人比较,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