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培养独立思考的人
  • 诺贝尔的故事
  • 消灭脏话病毒
  • 向火星进军
  • 来自星际联盟的挑战
  • 历史老师和他的学生
  • 我想许个愿……
  • 遭遇叛逃者
  • 来看病的机器人
  • 我们不能没有月亮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第二地球,你在哪里<%=id%>



      
      最近,天文学家探测到一颗新的行星,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以稳定的轨道绕它“自己的太阳”运转的外太空行星。科学家预言,在那儿存在着一个与我们的太阳系极其相似的“第二太阳系”,而且,在那个星系中很可能还包含着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问: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现在,我们离答案或许越来越近了。
      
       发现“第二太阳系”就在银河
      
      发生时间:2003年7月初
      行星探测国际小组宣布,他们发现迄今为止最类似太阳系的外太空行星系统,一颗巨大的行星在围绕编号为HD70642的恒星运转。
      天文学家说:“这颗新发现的行星有点类似太阳系的木星,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气球星体,尺寸是木星的两倍,它在离地球90光年的船尾座群星处,围绕自己的太阳——HD70642公转,周期是6年。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它的运转轨道惊人地稳定,而在以前发现的100多颗银河系行星中,从未见过这样稳定的运行轨道。”
      科学家相信,跟我们人类的太阳系一样,在这个遥远的“第二太阳系”内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固体行星,甚至可能存在着可以衍生生命的“第二地球”。
      
       等待“开普勒计划”即将启动
      
      发生时间:预计在2006年10月
      为使人类的视线能够到达更远的太空并寻找到“第二地球”,美国航空航天局决定于2006年10月启动“开普勒计划”——向太空发射一套最先进的“行星探测系统”。
      “开普勒”是一个昂贵的直径约1米的望远镜,它将成为人类寻找“第二地球”的第一只“眼睛”。当行星从恒星表面掠过时,对于观察者来说,恒星的亮度会稍微降低,而“开普勒”的主要工作就是辨别出恒星的亮度降低现象,尤其是类似地球这样的行星造成的亮度降低。
      由于科学设备的限制,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在太阳系外搜寻到的只是一些难以孕育生命的星体,“开普勒计划”有望改变这种窘迫的状态。据乐观预计,当开普勒望远镜系统升空之后,它将同时搜索检测银河系中1000万颗恒星的亮度变化,从而可发现至少15万个与太阳系相似、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恒星系。
      
       探索有望找到又一个地球
      
      发生时间:预计在2020年左右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诞生必须依据行星的物理环境。例如,地球上的许多动物是由简单的无机物质发展而来的,其发展过程非常复杂。所以,科学家认为,要寻找外星生命,只能在地球般大小的行星上找。
      一项关于“太阳系外究竟存在多少行星”的调查发现,银河系中的多数恒星都有围绕它们旋转的类地行星体。天文学家预测:“在开普勒望远镜升空后,我们期望能在第一年找到1000颗类似木星的新行星,在四年中找到10多颗体积类似地球的新行星。如果其他恒星的轨道上有类似地球的物体,那么,类似地球人的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此增加了。这似乎表明,生命在银河系中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东西。也许只需要20年,‘第二地球’就可以被人类真正发现。”
      
       遐想与地外文明亲密接触
      
      发生时间:无法预计
      也许终有一天,人类会在茫茫宇宙中找到“知音”。
      科学家认为,那些外星文明曾经造访、并且现在还在地球附近监视人类的说法是不可信的。有人曾经计算过,假如银河系内有100万个文明,而每年只有一艘飞船到达地球的话,那么整个银河系中每年发射的飞船大约有100亿艘,而且制造这些飞船所需的金属大约是银河系中所有金属储量的1%。换句话说,一个外星文明只有倾其所有才能达到造访我们的可能。
      这一结论或许令人非常失望——那些原本让人激动的飞碟和外星人全都成了泡影。不过,世界上还有更令人激动的、严肃的科学研究,科学家虽然不屑于飞碟和外星人的神话,却一直致力于科学地搜寻地外生命。既然地球上的生命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中产生出来,那么在宇宙中其他地方也有可能发生类似的故事。答案一定会有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