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人类飞翔100年
  • 神奇的海岛
  • 一起去看流星雨
  • 发明创造要注重五性
  • 袖珍式教学圆规
  • 多功能红绿灯
  • 多功能花盆
  • 高空救生伞
  • 信息检验机
  • 在接受宗教裁判所审判时的演说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等<%=id%>



      
       美天文学家发现星体中最大、最亮的恒星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天文学家们最近发现了一颗新恒星,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所有星体中最大、最亮的恒星,而且目前现有的恒星形成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这一庞然大物的产生历史。天文学家们在美国天文学协会会议上表示,这颗被命名为LBV1806-20的恒星比太阳亮500~4000万倍,其质量至少比太阳大150倍,其直径约是太阳直径的200倍。
      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天文学家史蒂芬·埃克伯利博士表示,天文学家们一贯认为,超重恒星事实都是由多个体积较小的星体聚集而成的,然而,此次所拍摄的高清晰度照片却排除了这种可能。
      尽管LBV 1806-20至少比太阳亮数百万倍,但是要看见它还得费些周折。它距离我们45000光年远,并处于银河的另一边,而且被众多的尘埃覆盖着,它仅有10%的红外光能够到达地球,人类用肉眼和一般的望远镜都无法看见它。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
      
       北京时间2003年6月11日1点58分,美国的“勇气”号(Spirit)火星探测器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由“德尔塔2型”火箭发射上天。经过近7个月的飞行,2004年1月4日中午12时35分,“勇气”号成功地在美丽而充满未知的火星表面登陆。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对这次登陆行动进行了直播,这是人类对地球的伙伴——火星的第一次电视直播。“勇气”号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科学家寻找在火星上是否有水,是否有生命存在或存在过。
      “勇气”号传回了大量高分辨率的火星彩色照片,这是人类探测器迄今在地球之外其他星球上拍到的最清晰照片。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发现,“勇气”号传回的彩色照片显示,火星上存在着一些暂时无法解释的神秘火星物质,科学家将其称为“具有外星特征的奇怪黏状物”。美国宇航局“勇气”号火星车任务主管斯奎尔斯称,这种物质可能是火星地底存在地下水的证据。
      
      我国用两年时间成功研制出高精度水下定位导航系统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套水下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1月初在浙江千岛湖进行的试验表明,在水深45米左右的水域,系统的水平定位精度达到5厘米,测深精度为30厘米,从而将过去传统水下定位精度从十多米提升到了亚米级。我国继美、法、德之后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水下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国家之一。
      “如同陆地GPS代替传统大地测量技术一样,这种新一代水下‘指南针’必将开辟海洋测绘和海洋军事技术的新纪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林宗坚说,课题组下一步将针对复杂的海洋环境,研究解决一系列工程技术问题,以实现这项技术的实用化。
      
       中科院高能所:6亿“再造”北京电子对撞机
      
      2004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人宣布,经有关部门批准,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科学实验装置建设项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今年开始这一工程将得到国家高达6.4亿元人民币的新投入。
      建成于1988年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成为我国继原子弹、氢弹*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曾亲自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基仪式,当时投资3亿元建设的这个“微观世界的‘显微镜’”,使“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时隔近20载,今年将采用当今最先进的双环交叉对撞技术对对撞机进行重大改造,专家解释说,改造后的对撞机能在一天之内完成100天的工作量,成为届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
      预计到2007年3月,改造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将进入试运行。改造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将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预期我国科学家将在高能物理前沿课题取得多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物理成果,并探索新的物理现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