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水库盖毯子降低蒸发量
  • 让太阳和天然气携手增能
  • 聪明试衣间 帮你选衣服
  • 理想伞诞生英国
  • 玩游戏能治疗恐惧症
  • 年轻女性更易患毒瘾
  • 满月剃胎发不足取
  • 给早餐加点蜂蜜
  • 苹果不是最好的水果
  • 立体思维法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日光灯的发明<%=id%>


      
      1879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结束了人类“黑暗”的历史。人们在欢呼、庆祝这一伟大发明的时候,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已经看到了白炽灯明显的不足之处:它只利用电能的10~20%,其余80~90%的电能以热损耗的形式被浪费掉。“白炽灯靠电流加热,使热能转换为光能,这种电能的利用形式太浪费了,能不能开辟一条电能利用的新途径呢?”
      美国的黑维特就是持这种想法的科学家之一。他默默地扎在实验里。他将耐热玻璃制成灯管,抽出灯管内的空气,然后往灯管内充入各种金属和气体。1902年,黑维特发明了水银灯。这种水银灯是在真空的灯管中充入水银和少量氩气。水银灯比白炽灯亮多了,光线近似太阳光,能量利用率也较高。但是,水银灯会辐射出大量紫外线;且水银灯光线太亮、太刺眼,因此它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不少科学家注意到:早在1852年,英国物理学家斯托克期发现了一种碰到光就能产生另一种光的荧光物质,并且经这种荧光物质转换后的光的波长远比外来光的波长要长。“既然紫外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用紫外线去照射荧光物质,肯定可以得到比紫外线的波长要长得多的可见光!”这可是个极有价值的推测。它意味着大量有害的紫外线将变成可见光。
      有了这么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按理说,水银灯的改进工作应该有个飞跃了。然而,科学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屡屡失败。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认真分析与探讨,科学家认定原来的推测没有错,关键问题是技术上没有过关,也就是说,水银灯的启动装置不理想。
      水银灯的改进工作进入了艰难阶段。
      1910年,法国科学家克劳特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灯管中,分别充入氖、氩、氦等惰性气体。他发现,充入氖气,灯管会发出红橙色的光;充入氖和氩的混合气,灯管会发出蓝色的光;充入氖和水银的混合气,灯管会发出绿色的光;充入氦气,灯管会发出金*的光。如果在管内壁涂不同荧光物质,灯光的色彩将更丰富。
      “这是多么奇妙的现象啊!”克劳特惊喜万分。他根据这种灯光的特殊性能,制作了一幅宣传广告:红色的花朵,绿色的叶子,*的文字。他把这个广告挂在法国巴黎的闹市区。在夜晚,这张广告发出五彩缤纷的灯光,显得格外醒目。克劳特获得了霓虹灯的发明专利,并成立了“克劳特霓虹灯公司”,结果发了大财。
      虽然霓虹灯亮度不够,不能作为照明用,只能用它丰富的灯光色彩作广告,但它再一次证明:不采用爱迪生的使电变为热,热再变为光的方法,而采用一条更经济地利用电能的途径完全可行。
      美国通用电子公司的研究人员伊曼,与其他科学家一样,从霓虹灯的亮光中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他加快了研制的步伐。终于在1938年,突破了启动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大关,制作了与水银灯性能截然不同的荧光灯。
      这种荧光灯是在一根玻璃管内,充进一定量的水银,管的内壁涂有荧光粉,管的两端各有一个灯丝做电极。它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后,水银蒸气放电,同时产生紫外线,紫外线激发管内壁的荧光物质而发出可见光。显然,荧光灯没有水银灯的弊端,它比白炽灯更亮,且电能利用率高,省电。由于荧光的成分与日光相似,因此人们也叫它“日光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