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笔的近代历程
  • 延寿器等6则
  • 音乐洗澡喷头
  • 你见过纸菜吗
  • 王彩玉米 一年收两茬
  • 俱乐部
  • 智慧接触
  • 金点子
  • 致读者
  • 立体思维法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愿科学与人文比翼齐飞<%=id%>


      我认为,高校教师和青年学子一定要成为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永选不要忘记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工具”。高校不仅应是传授科学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是人文社会教育、人文精神熏陶的园地;要使学生们懂得做人是立身之本,而掌握知识是服务祖国、人民和社会的重要手段。
      对于高校教师和青年学子来说,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做学问,第一步,就要应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所思考、所发现、所研究的事物简单、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且在表达的同时理清自己头脑中的概念及研究对象。含混不清、不知所云的语言、文字正说明思维和逻辑上的混乱。一个人的审美观念是他的整个生命的经历、思考的总积累。因此,人文知识的积累,无论对做学问或是做人都是有好处的,而且影响到人的一生。
      人文知识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应具备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人之所以能称为人,是他懂美善恶丑,懂得日常生活和为人的一些基本准则;爱什么,同情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
      具有丰富人文知识和人文气质的人,身上积淀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底蕴,汲取了本民族和人类精神之精华。他具有很强的判断力、美的欣赏力、适应变化的灵活性和自信心。他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体系,并把这种知识与其很强的判断力结合起来,批判地思考科学、道德、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他的敬业、勤奋、团队精神以及善于交流的能力使他能与周围的人很好地合作共事,为祖国、人民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我想,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这样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当然是培养学生成才,使他们在一个选择的领域内具有扎实的基础,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批判和推理的智力;并使他们学会一些科学方法,能够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使他们能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并能鉴赏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知识上的好奇心和继续学习的动机。所有这些才能的培养,无不与他们审视事物的观念和角度,审美的能力和品位以及人文素养密切相关。
      我们评价一个人,除了看他的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看他的人品怎样,为人如何。同样,评价一所大学,除了看它所拥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士的数量以及现代化实验室和美丽的校园环境之外,还要看这所学校的校风怎样、学风如何。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我认为,就是它的办学宗旨、学术追求、科技视野、研究氛围、人文情怀、学习气氛和开放胸襟。
      这些也是一所高校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对高校和科技工作者而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即“人类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翅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于高校培植、发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问题,我有两点看法:一是要思想开放。一所学校要有活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有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视野以及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当今的时代,学术与文化的交流至为重要,尤其要重视学科的交叉渗透,重视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发展。二是要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学校要有兼容并蓄的精神,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环境。这有赖于两个方面:首先是鼓励探索,允许失误。其次是学术讨论中要有科学、坦率、平等、宽容的态度。争辩双方严肃认真,心平气和。讨论时开门见山,没有顾忌和做作,恪守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精神是一种辩证的、求实的、追求真理的哲学沉思;从社会人文的角度看,科学精神是体现人类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求真、至善、臻美的文化精神;从道德的角度看,科学精神是一种独立、诚实、无私、实事求是的品质。科学精神很大部分反映的是个人的人文素养。很难想象,一个人文精神和素质很差的人会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使科学研究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我觉得,接受知识需要理性,理性是可以培育的,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而科学创造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悟性,悟性是属于非理性的范畴,是老师教不来的,悟性依靠文化的积淀。只有具有深厚的科学人文底蕴的人,才能激发出科学创造的灵感,从而有异乎寻常的大思路、大智慧、大视野。
      在一生的科学活动中,我曾经和国内外很多杰出科学家包括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过交往。他们不但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在科学上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和伟大的贡献,而且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很高的人文气质。他们的文章记载了他们的科学研究成就,也反映了他们的道德风范和人文情怀。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他被称为“是一种中国文化所酿造出来的,而有普遍价值的人文主义”的儒者风格的科学家。同样,我国著名光学家,被人称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院士,中西精通,文理交融,具有博大精专、高深造诣的学术素养。我与他曾进行过多次讨论,他对文字表达是十分认真、讲究的,思维是十分活跃、致密的。多年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他的科学精神、人文气质和人文关怀。他们两位的学术成就与他们的人文精神密切相关。正如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那样:“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这番话既说明了科学家学术创造的人格特征,也说明了科学家极为需要人文精神。
      一个学校的好校风和好学风的形成包括科学与人文氛围的形成和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传播,需要长时间不懈的努力,一步一步踏实去做,一代一代传下去,才能形成一个好的传统。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中,认识世界的重大发现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成果,都将有赖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这就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领域的知识。因而,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在去年的一次校外讲演中,我给那里的科技人员赠送了这样四句话:“做人中学做学问,做学问中学做人。做人做真正的人,做学问做大学问。”
      做人需要人文精神,做学问需要科学精神,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是贯通的。我衷心祝愿每一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都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并有志气做大学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