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我与《发明与创新》
  • 灵机一动
  • 彩电故障有先兆 等
  • 国外废物综合利用新技术
  • 自动化邮寄中心 等
  • 我们走在发明创新的道路上
  • 创新改变世界
  • 给我一个机会 还祖国一个奇迹
  • 小炸鱼发明的启示
  • 融我旧识 启我新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不可偏废<%=id%>



      
      一、滴流现象与发展态势
      很早以前,在我国和埃及都出现了用于计时的仪器,最著名的是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的漏壶,由四个铜壶自上而下互相叠置而成。上面三个壶底部有小孔,最上一壶装满水后,水即逐渐流入以下各壶,最下一壶内装一直立浮标,上刻有时辰刻度,水一一流到最下壶,壶内水位逐步升高,浮标也随之上升,由此可(计)知道时辰。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得到的,以沙从一容器漏到另一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的沙漏、沙时计、沙钟,都是运用这种自然的滴流现象制成的。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竞争与发展、转移的社会现象中,因为追逐利益的原因,也存在着这种类似于自然的“滴流现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转移,在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一般的做法往往是经过销售其产品一转让该生产线 (设备)→转让其关键技术→转让整个知识产权这样几个阶段和步骤。而整个技术转移过程往往也呈现出由发达国家一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性国家的递次性转移的情形。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域、国家,经济上的利润空间,技术上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达到相对高峰、饱和之后,才可能出现一点一点滴流式地向下 (向外)转移,下一层接受到的经济效益、技术优势必定是低于、逊色于上一层的。综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竞争国际化的发展中,不可能奢望有“无缘无故的爱”;技术引进、科技交流除了必须付出金钱,就只能是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互通有无。别人是决不会把先进的科技无偿地交(教)给我们的,真正的高科技是买不来的。
      
      二、对外开放与追赶型发展
      
      技术引进与交流,就其本身来看,它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产存在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即便闭关自守,同样能够进行自身必须的生产。
      但随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能否积极学习、交流、引进别人(国)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成果,已成为直接影响自己(国家、民族、企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速度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中,人们的需要越来越丰富,生产手段也越来越高超,人们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就愈来愈不是只纵向地绝对值的提高,而是要进行社会和历史的横向比较看相对值的变化。不能有效地顺应、加入或赶上这样的发展的话,其结果不是在汹涌的市场经济、物质文化极其丰富的大潮中销声匿迹,就是在强权的压迫下而遭受灭顶之灾。
      因此,任何一个向上、致力于发展的民族、国家、地区乃至于一个企业、公司,都应该时亥注重对外开放,适时学习、引进、吸纳别人——即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中创造出来的共同财富,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收、引进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套设备,有效地缩小了存在的差距,大大地加快了整个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速度,走上一种追赶型的发展道路。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引进最多只能当老二。一则知识产权、关键技术都还在人家那里。二则消化得再好,你还是在人家后头。要想走在前头,就一定要立足于自己,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某一领域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为尽快把这个差距缩短,引进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差距迅速缩短之后再要发展就只能立足于自我,立足于自我创新,才能走向与别人平等的合作与交流,才能取得领先优势。
      
      三、跨越式发展与对内开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人以一种“拼命三郎”的干劲,在传统的家用电器、机电、汽车工业等方面进行改造、创新,紧紧追赶经济、技术发展在前的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在许多具体的晶牌产品上不仅追上并远远地超过了美国。美国面对这咄咄逼人的态势,没有采取行政的、经济的管、卡、压等壁垒保护办法,也不是继续在传统产(工)业、现有领域里与之拼夺,而是采取了战略上创新性发展的做法,创造了IT、网络、数字技术等,一下子把日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使日本人奋力追赶到了传统产 (工)业的高山顶上时,突然发现在这座山的前面,又出现了比这座山更高的山,美国人却早已在这座山上了。
      这看起来是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可在这些现象后面却蕴涵着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想在经济上、在具体的产品产业领域里有效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有具体的科学技术的跨越性发展作支撑,而要实现这种“跨越”,思路、模式和机制、体制上的创新至关重要。80年代起,日美两国就开始了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的开发研制。本来1985年日本的宫本宗弘就提出了未来是属于数字式的,但日本人却摆脱不了人的被动客体地位,走不出“给什么吃什么,播什么看什么”的格局,从而局限在增加画面的扫描线、改变画面的高宽比例上进行创新发展。而美国人则从技术上支持、帮助人如何增加(强)自己的选择,从实现人的自主选择权力的扩大开发来研制,结果在建立双向互动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各种媒体网络化连接的基础上跳出了传统的模拟式技术思路,发展并创新了数字化技术,不仅使电视技术有了质的突破性的提高,而且使计算机信息产业有了空前的发展。
      我国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飞速发展,其根本就在于改变了过去那种层层对上负责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过去不合时宜的组织结构关系,实现了对内开放。充分发挥了各个实体、主体、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
      知识的无限扩张性和社会的发展竞争性决定,经济再发达、科学技术再先进的国家也不可能对创新实行完全垄断,永保领先地位。后进的国家,后来者总是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生产实践中寻找到创新切入点,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中有所突破和发明创造而抢占到制高点。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这样的事实;创新至上。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