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我与《发明与创新》
  • 灵机一动
  • 彩电故障有先兆 等
  • 国外废物综合利用新技术
  • 自动化邮寄中心 等
  • 我们走在发明创新的道路上
  • 创新改变世界
  • 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不可偏废
  • 技术创新也要奥林匹克
  • 我国新药为何花落国外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除眩车灯的发明分析<%=id%>



      青年发明人齐俊曌同志关于车辆外部除眩照明系统的发明——车用前灯装置和车体轮廓照明灯(发明专利申请号分别为 200410055576.4和200410055575.X),解决了车辆防眩难题。
      
      一、技术实体简述
      
      车用前灯装置是把现行汽车和摩托车的远光灯的反光碗改一改,原先的反光碗全部是光滑的反射面,结果形成一个圆锥形直光束射出;修改后的反光碗上半仍然是光滑面,下半改为磨砂面,使得射向水平线以上的变为漫反射柔和光线,水平线以下的才是直光束,如图一、图二。
      车体轮廓照明灯是在示宽灯的位置上,在灯泡前安置一个反光碗,将射向车外的光线反射到车壳的表面,使得夜间在没有路灯的情况下,也能产生接近白天的视觉效果,如图三、图四。
      
      二、发明思路
      
      1.以人为本,救生护生
      汽车的发明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沿袭了一百多年的汽车远光灯,射出的圆锥形雪亮的直光束,射到对面驾驶员和行人的眼睛里,顿时,灯光之外的一切景物就处在一片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清,这就是眩光现象。人一旦进入眩目状态,他就感觉到对面那车是直冲着自己开来的,此时他如果向左拐,就可能直撞那车;如果朝右拐,就可能撞上右边的同向车、树木和行人,或翻入右边沟中。
      齐俊曌在网上检索发现,汽车车祸大部分发生在夜间,夜间车祸大部分与眩光相关联。按中国大陆2003年公路交通事故死亡10.8万人作保守的推算,全世界公路交通事故每年约30万人的死亡与眩光有关联,再加上80万人重伤和200万人轻伤,公安、法庭、医疗、保险等行业的劳作,经济损失全世界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
      由于车辆远光灯所发眩光是强逼对方驾驶员和行人接受的,所以车辆所发眩光已成为对人们视物权的一种粗暴侵犯与剥夺。有识之士早已将防眩工作提到尊重人权、维护人权的高度来认识。交通管理部门制订的交通规则就明确规定会车时双方必须关闭远光灯,开启近光灯,但是随着车辆的日益增多,这条防眩规则已经形同虚设。
      至于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双氙气灯和一种主动转弯灯,主观上都只是为了本车的驾驶安全,不顾别人,因此实际上前者加大了远光灯的强度,换言之是加剧了眩目的程度;后者将弯道上的车辆和行人提前逼入眩目状态。这两种灯具如果推广,将使眩光更其肆虐,车祸更加频繁。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齐俊曌下定决心予以改变,他将改良现有远光灯作为发明课题,齐俊曌这种自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胸怀,保证了他的发明具有救生护生的高度人道主义品格。
      2.面对艰难,勇于挑战
      汽车、公路行业对防眩技术的研究,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全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有数十万科技人员研制防眩装置,方案众多却不实用。其中有几种比较优秀的,譬如利用对车灯光起偏振的方法,利用对方灯光来互相启闭大灯的方法,以及近些年中研究出来的脉冲照明防眩装置,在实用上都有一系列的难题有待解决。不言而喻,这是一个世界级高难度的科技课题,对于一名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似乎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是知难而退,还是奋而前行?齐俊曌选择了后者。这是不是他的不自量力和盲目蛮干?事实告诉我们,不是。
      3.虚心接受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70年来,“防眩技术”成了全世界公路界和汽车界的一个专门名词。防,就是在远光灯之外增加一个装置,让自己防人家,也让人家防自己。这体现为一种僵化的思路,把原有的发出眩光的远光灯当成一种永恒的、凝固的神圣外物,致使70年来只见步步强化眩光,未见步步弱化眩光。这又是一个消极的方案,科研攻关人员的思想一开始就禁锢在“防”的牢笼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0年来数十万科研人员绞尽脑汁,却一无所获。
      反其道而行之,齐俊曌辩证地看待原有远光灯,分析出它具有照明和产生眩光的两重性,认为它是可变的事物,完全能够保利除弊,从而采取积极的方案,超越“防”字,升华为“除”字,不取消远光灯的照明功能,但是要消除眩光。
      进一步,齐俊曌分析出原有远光灯的照明功能是由水平线以下的光线承担的,而水平线以上的便是害人的眩光,因而把科研对象转移到原有远光灯本身,不考虑增添新装置,而着手改造旧没备。解决的办法随之而出:将原有远光灯反光碗的下半面制成磨砂面,使水平线以上的直光束变为漫反射柔和光线。
      回过头来看,解决这个世界级难题所需要的仅仅是初中二。年级的物理学光学知识,难怪一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裁,在看到这一发明之后,猛拍自己的脑袋。
      按照反向思维的原理,齐俊曌把车廓灯传统的“向外照射”改为“向里照射”,发明了车体轮廓照明灯,使汽车在夜间没有路灯照射的情况下,也能显示如同白昼一样的面貌。
      三、推广应用任重道远
      发明和使用发明,是社会进步不可偏废的两步。相对来说,使用发明这一步涉及社会面更广泛,触及人们思想更深刻,它首先面对的是守旧的思想惰性和自私的传统观念。一些人认为汽车相撞、汽车撞人,大家如此,处处如此,历来如此,丝毫不会影响地方政绩、追究官员责任和影响我汽车的销路。在看到这项发明的新闻报道后,有不少企业立即前来寻求合作,他们用传统的恶性循环的思维方式想象除眩车灯一定是比对方远光灯的光线更强更亮,压住对方,使自己不眩目。当他们看到的是让对方不眩目的技术时,“如果对方不装,我方仍然眩目,那么,我做出来以后有谁会买去安装呢?”纷纷打消了合作念头。因此,除眩车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需要使用发明的三个方面;政府(车管路管部门)、造车造灯人和用车用灯人的共同努力。
      而将来首先制造和首先使用的个人,必然是懂得“利人必能利已,损人必会损已”哲学道理的睿智之人:同时是“利国利民之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道德高尚之人。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得到,我方首先使用除眩车灯之后,我虽然仍然会被对方车灯刺射而眩目,但对方因我而不眩目,那么我的安全系数就至少提高了一倍。就像两个盲人相对走路,没定相撞的概率是1,如果现在对方明日,那么我虽然还是盲目,但我与对方相撞的概率绝对小于0.5,甚至是0。这就是不管对方用不用除眩车灯,我用,我的安全系数就大大提高,当然也大大提高了对方的安全系数,这就叫做利人利己。
      我们赞扬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我们更要赞扬第一个制造除眩车灯的人,赞扬第一个换装除眩车灯的车主,赞扬第——个选购除眩汽车的车主,他们得到的声誉、商机和安全,是他们智慧和道德的回报。
      由眩光酿成公路交通事故,在中国每年约死亡S万人、重伤 12万人,轻伤30万人:在全世界每年约死亡30万、重伤80万、轻伤200万。这相当于每年发生一场多么大规模的战争,而每年消弭这样一场战争的,就是一切致力于宣传、生产、推广、使用除眩车灯的人们。难度很大,但很光荣。
      有一种进步的汽车文化认为,鸣喇叭造成声污染是驾车人的耻辱。我们相信将来必然会有一种更进步的汽车文化认为,使用眩光车灯造成光污染是造车人、用车人的耻辱。某个国家还在使用眩光车灯,就说明这个国家不文明。智慧、高尚的人们,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达此目标而努力吧。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