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从古籍中寻找创新灵感
  • 如何把废物变成财富
  • 我对灵感的新认识
  •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系统思维特性
  • 自动化邮寄中心 等
  • 我们走在发明创新的道路上
  • 创新改变世界
  • 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不可偏废
  • 技术创新也要奥林匹克
  • 我国新药为何花落国外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如何提高创造力<%=id%>



      
      抓住一闪而过的念头
      
      好的方法和主意有时就象一只狡兔,它在眼前一蹿而过,仅闪现了耳朵和尾巴。为了捕捉它,你必须全神贯注。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总是如此,这也许就是一般人与他们之间的差别所在。
      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1821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详细叙述了他如何在马车里打盹的时候,闪现出一首动听的轮唱曲。“但是,我还没有清醒过来,这首轮唱曲已离我而去,”他在信里写道,“而且我一点也记不起了。”幸运的是,第二天在同一辆马车里,那首轮唱曲又回来了。这一次,贝多芬动笔将它记下。
      当一个好主意不邀自来时,你应该马上记下,必要时可记在手上。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主意都有其价值,关键的是先记下,再评估。
      
      做白日梦
      
      超现实主义派画家达利靠躺在沙发上,手执一汤匙,去发掘创造潜力。当他昏昏欲睡之际,往往将手中的汤匙掉在地板上的一只盆子里。这声响会惊醒他,他即马上用草图记下在他半梦半醒时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所想象到的形象。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这种奇妙的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不妨试一试这位画家的诀窍,或者就让你自己神思飞越。对许多人来说,在床铺上、在洗澡间和公共汽车上,都是发挥想象力的地方。在这些以及其他的场合,只要你能让你的神思不受干扰,你就会发现你的思绪会象泉水一样汩汩地往上冒。
      
      寻求挑战
      
      当你被锁在屋内,所有曾让你脱身的办法都会迅速在你头脑中出现:你会推或拉门上的把手,撞击门板,甚至呼喊救命。专家们把这种在情急之中的老办法的循环往复称为“复活”。复活的办法越多,其联想的参数则越高,好主意则越可能脱颖而出。
      不妨广邀你的朋友和不同行业的有来往的人聚会。让两代或三代人相聚一处。这都有助于提高你的思维能力。
      埃德温·兰德,一位多产的发明家,他把自己发明宝丽来照相机的灵感归功于其年仅3岁的女儿。在1943年去新墨西哥州首府圣菲旅游时,他女儿问他为什么不能马上看到所拍的照片。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当兰德在圣菲城里行走时,他所学到的有关化学的知识潮涌于他的脑际,并产生了惊人的结果。兰德说:“这种照相机和胶卷在我的脑子里变得清晰起来。它们是如此现实,我可花几个小时来绘制它们。”
      你可把新颖的不可思议的东西,例如儿童的玩具等放在桌子上,再在最上面的抽屉里放些粘土。当你解决难题的时候,用手把粘土捏成一定的形状。把图片倒置,或是侧放。人所接受到的异化的刺激越多,头脑产生新主意就越快。
      
      扩大思考范围
      
      许多科学上、工程上以及艺术上的重大突破都广纳了其他领域的思想。请思考一下所谓的“双线难题”;两条彼此远离的线从天花板上垂下,如果无法同时接触两条线,是否可能仅用一把钳子将它们的两头扎在一起?
      一位大学生迅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他把钳子系在一根线上,又使它象钟摆那样运动起来。当它来回晃荡的时候,他快步走向另一根线,尽可能地将它往前拉。然后,他一把抓住了那根从他身边晃过的线,将两根线头联结起来。
      问他是如何想出这个方法来的,他说他刚刚上了一堂有关钟摆运动的物理课。这位大学生把在一个领域里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完全不同的领域。
      这个原理并不仅适用于实验。一位妇女让两个小孩平均划分一块蛋糕。“我对他们说,一个管切蛋糕,另一个则优先挑选其中的半块。管切蛋糕的就总是从中间直切,这样,他就不会吃亏了。
      有人问她,这个好主意是从哪里得来的。“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国际谈判的节目。”她如是说。
      为了提高创造力,应学一些新鲜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位银行家,可学跳舞;如果你是一位护士,去学习一点神话。不妨读一读你知之甚少的一本书;更换你阅读的报纸。新鲜的东西会以新颖的、具有潜在魅力的方式与陈旧的东西进行交流。变得更具有创造活力,无非是去注视你头脑中产生的思绪长流,学会抓住并发挥你思维灵感的火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