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三S技术已成为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铁路勘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 我铽镝铁大磁材料达国际先进水平
  • GaN材料中离子注入的研究进展
  • 大跨度结构抗震设计的国内外近期发展及趋向
  • 冷拔钢管的有限元模型的研究
  • 湖南大学攻克材料领域世界性难题
  • 超导研究的新热点:二硼化镁
  • 宽仅为3纳米的极微细导线
  • 超导研究的新突破
  • 纳米科技最本质的东西还未出现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不尽思绪为缺水,关于工程水利应向资源水利转移的思考<%=id%>


    摘要:有限的水资源与被庞大的工程能力支撑着的用水需求间的严重不平衡,是导致黄河下游断流的决定性原因。由于水库等工程设施的大量建设,使黄河河川径流利用率已达68%,河流开发利用程度高达98%。这意味着,目前黄河河川径流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了它可利用水资源的极限。因此,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修水库不是一切!黄河治理开发的思路,必须从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历史反思,黄河水利工作应重在抓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现实深思,黄河水资源的供需失衡,已构成对黄河安澜的重大威胁。"拦、排、放、调、挖"是黄河流域人民从50年的治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5项综合处理水沙关系的科学措施,其中4项均与水紧密相关。但缺水已使上述措施失去了水量保证这一基本条件,使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难以施行。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分水方案中所确定的210亿方河道内汛期输沙用水和维护生态的枯期河道基流,在用水紧缺的形势下,被沿黄各地竞相挤占,往往得不到保障,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21世纪黄河防洪安全和下游河道生态环境。未来情思,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和管理,已被列入2010年前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范围。颇让人兴奋的前景是,水利部计划在10年以后,基本实现以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保护、统一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管理。通过水资源可持续性优化分配,合理保障生态环境用水,使黄河下游缺水断流的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社会经济用水和黄河特殊的生态环境需水之间的矛盾冲突激烈;黄河水资源有限这一自然约束条件却难以改变;解开这一死结的扣在哪里?专家提出,治黄方略应尽快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移。
        水库忧思:很多人对黄河的认识都是从黄河水利建设工程所取得的成就开始的。从三门峡到刘家峡,从三盛公、李家峡到龙羊峡,从正在建设的小浪底、万家寨到规划中的古贤、碛口,它们是"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标志,是流域人民治理开发黄河业绩的记录。记者到黄河采访,当然也就过足了看水库的瘾,每到一个地方,必少不了这个节目---看黄河水利建设工程。可来到巍峨的大坝上以后,记者却发现这些水库的蓄水普遍不足。为什么?黄河水量严重不足,已导致下游断流日趋频繁,水库哪还有足够的水可蓄。黄河断流震撼了中国!人们不能不承认并正视,黄河确实是缺水,而且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对造成缺水日益严重的诸多原因的探究中,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有限的水资源与被庞大的工程能力支撑着的用水需求间的严重不平衡,是导致黄河下游断流的决定性原因。为什么?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只有580亿立方米,而目前黄河流域大中小型水库的总库容已达574亿立方米。黄河干流引黄能力达每秒6000立方米。在这些工程设施的支撑下,沿黄各地耗用黄河径流量达307-387亿立方米。这就是说,由于水库等工程设施的大量建设,使黄河河川径流利用率已达68%,河流开发利用程度高达98%。这样高的开发利用比例,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极为罕见,已远远超出国际上公认的地表径流30%的合理利用程度和40%的利用程度上限的标准。这意味着,目前黄河河川径流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了它可利用水资源的极限。更严重的是,除了上中游建设的集防洪、发电、灌溉、拦沙、减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库外,近年来由于黄河流域降水量和天然径流量的减少,使高峰用水得不到保证,于是下游各地又兴建了很多平原水库,春旱冬蓄,加大了冬季引黄数量,又进一步促使下游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频次和断流河长不断增加。这些平原水库的兴建对干渴的黄河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再任其发展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冬季也无水可蓄,滔滔大河将不复存在,无水的黄河哪还能再叫"河"?!因此,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修水库不是一切!黄河治理开发的思路,必须从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50年来我们在治理开发黄河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可我们更不应讳言也留下了很多缺憾。例如在水利工作的思路上,只重工程措施,轻非工程措施,尤其是轻管理措施。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只重开发利用,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由此才有了今天这样开发利用已到极限的极其被动的局面。工程建设本是调节上中下游间的水量配置,提高供水保证率的一种手段,但缺水的现实却使大幅度提高新增供水量的余地已经很小,再一味地搞工程,不但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黄河水利工作应重在抓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实现供需平衡!这才是解决黄河问题的核心。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尤其是社会经济用水与黄河特殊的生态环境需水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是21世纪黄河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黄河治理方略上,必须大胆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才能解开这个死结。记者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已提出,在今后的黄河水利工作中,要以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统筹考虑社会经济、防洪减淤、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由单纯以工程措施满足所有的社会经济用水需求,转向以综合性管理措施在竞争性用水户间对水资源进行可持续优化分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由注重河道工程开发建设和单纯提高工程标准,转向注重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加强上中下游工程体系的整体性调度运用,合理安排黄河中下游生态环境用水。这就是把工程水利转变成资源水利,即水利工作的重心,由修水利工程转变为对水资源的配置。它是水利工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一种转变。是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现实深思:记者在黄河流域的采访中,深深体会到了实现这一转变对缓解黄河缺水断流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由于长期以来的重工程、轻管理,导致目前还没有可操作的分水方案,使黄河用水长期以来处于无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