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21世纪隧道及地下工程如何发展
  • 九江长江大桥 全方位采用先进技术
  • 「围城」内外的交流──北京奥运设施规划方案
  • 纳米碳场发射显示器(FED)步入实用领域,AFM新元件工艺开发日趋活跃
  • 新加坡在壁状纳米碳领域硕果累累
  • 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新型硫酸镍晶体
  • 让新的世贸大厦更高更大??为重建世贸中心忙碌的德瑞克?特纳
  • 在光照下吸收2个光子并产生酸的新材料
  • 英研制出超强力抗菌涂料
  • 芬兰用废玻璃加工新型建材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我国科学家独辟蹊径内耗法研究液态金属<%=id%>


        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内耗与固体缺陷重点实验室朱震刚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小组,在液态金属结构研究上获得重要进展,论文《铅-锡合金的液-液相变》于日前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Physical Review B》上以“快速通讯”的形式发表,并很快被一些同行专家、学者引用。

        长期以来,涉及液态物理的研究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在流体力学与流体动力学方面进行的。朱震刚等突破了以往的思维框架,决定用固体内耗(Internal Friction)的研究方法试一试。他们采用改装后的固体内耗扭摆仪,反复测试了铅-锡(Pb-Sn)熔液的内耗温度谱,发现在620℃-740℃处,不同铅锡成份的熔液均存在一个先前不为人知的内耗峰,且峰值对应的温度与合金成份有关。经差热分析和X衍射仪证实:该内耗峰温处熔液发生了结构不连续的变化,即相变。他们绘制了一条反映这些变化的上凸的曲线。经分析,他们指出这意味着现有公认的铅-锡合金相图上所标的均匀液态相并非是均匀的单相,而是存在着不同结构的相。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应属原创性成果,它不仅提示了液态金属中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并且它们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有力地证明了内耗方法也是研究液态金属结构的灵敏手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