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WORD之父甘当太空白鼠 志愿实验骨质疏松
  • 黑龙江一农妇从喝汽油到吃剧毒农药
  • 亚马孙河 古今逆流
  • 美大学启动牛电项目可减少3500吨碳排量
  • 视诺言如生命般宝贵 六旬后老汉看护汉墓20载
  • 莱特兄弟被称为飞机之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
  • 英表示要量化经济成本 快速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 全球升温问题最权威报告 10年内经济代价5.9万亿美元
  • 猴子能创作海豚能聊天 这个星球上谁都不笨
  • 诺奖得主施托默 纳米科学的世界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中国换心第一人PK美国换心第一人<%=id%>


    一个是美国的心脏移植者,存活了28年;还有一个是中国的,心脏移植后已健康生活14年。有意味的是两个国家的换心第一人都是48岁。
    检验器官移植成功的核心标准之一是移植者的存活年限。目前世界上器官移植存活最长的是哪一种?年限有多长?答案是,肾移植,最长存活时间已达42年。在各类器官移植中,肾移植最为成熟,效果最佳,因而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但是,如果把关注的眼光放到心脏移植上,意义可能就更重大了。因为肾有两个,一般只要有一个功能就可存活。而心脏只有一个,稍有损害,就可能性命不保。而且,心脏移植的技术比肾脏更为复杂,意义相对于肾脏也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全身的发动机。

    所以,观察和比较心脏移植成活者的生活质量意义更为显著。眼下就有两个生动的例子。一个是美国的心脏移植者,存活了28年;还有一个是中国的,心脏移植后已健康生活14年。有意味的是两个国家的换心第一人都是48岁。

    托尼·休斯曼:28年

    托尼·休斯曼(TonyHuesman)今年48岁,是美国俄亥俄州华盛顿镇的市民,28年前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现在他还活得好好的,而且也许是美国或世界上心脏移植患者存活最长的人。

    休斯曼18岁的时候患了严重的肺炎,而肺炎 病毒也感染和攻击他的心脏,导致其心脏比正常时肿大4倍。这时心脏功能被严重削弱,不能泵出血液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而休斯曼的心脏也难以*和恢复,因为他的心脏壁只有一层纸那么薄了。这意味着休斯曼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就性命难保。

    然而,在等待供体心脏的名单上他只排第三位。而在今天美国人等待换心的名单已扩大到3000名。幸运的是一周后在他前面的两人都做了手术,于是他排在了前面。1978年,休斯曼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心脏移植中心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移植后,他在特护病房呆了2个月,后来改在医院监护。手术后7个月,医生才认为他已经安全,可以出院返家。

    休斯曼出院后当然要定期服用抗免疫抑制剂,因为体内的免疫系统把移植进的心脏当作外来入侵物加以排斥。所以直到现在他也在定期服用强的松和环孢菌素,它们能起到免疫抑制作用,避免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排斥移植进的心脏。

    然而,真正令医生感到惊异的是,休斯曼完全是一个正常意义上的人,而非一个心脏移植的患病者。因为28年来,他几乎一直在工作。休斯曼现在是一个运动商品店的市场经理。这一点也是作为世界上心脏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休斯曼最为自豪的地方。他说,他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明,一个人可能会患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但是做完手术却可以重返有意义的生活。

    当然,在做这个手术的当时是有些冒险的,但休斯曼选择了手术,而当时的斯坦福大学心脏移植中心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才获得手术的成功。不过移植中心也冒了很大的风险,而且是在一个月内进行了手术。移植心脏活过了28年后,休斯曼的人生哲学是,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是在工作,所以别把工作搞糟了。

    也许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靠服用药物才维持了休斯曼心脏移植后的正常生活,活得跟正常人一样。



    杨玉民:14年

    把中国换心第一人杨玉民换心后的生活与美国换心第一人休斯曼相比,虽然目前杨玉民还没有休斯曼活得长,但可能活得比休斯曼还精彩。

    杨玉民今年也是48岁,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风镇,上个世纪80年代初靠开一爿杀猪作坊为生。 1991年,他患了心肌炎,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并伴有心力衰竭,病变心脏比正常心脏要大3倍,胸腔几乎没有博动的空间。治疗这种病的惟一有效办法是进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而当时心脏移植手术在中国的成功率仅有40%,在美国为50%,但杨玉民愿意冒险一试。

    1992年4月26日,杨玉民在哈二医附院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供体心脏是一名23岁的脑死亡患者的心。手术由著名的心外科专家夏求明教授主刀,进行了4个小时,医院动用了上百名医护人员,仅手术缝合就达1000余针。这个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就获得成功。

    术后的杨玉民同样要与时刻伴随着他的免抑排异反应作斗争,要服用和注射大量的抗排异药物。但是他坚信新的心脏会不断地适应自己,而且坚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最让他和医生惊喜的是术后第2年,杨玉民的妻子就怀孕,现在杨玉民的女儿已经13岁,叫杨阳,能歌善舞,聪明伶俐,惹人疼爱。杨玉民在移植心脏后也重操旧业,做起了猪肉生

    [1] [2] [3] 下一页

    意。

    也许是杨玉民的生活和工作成就了他作为一名正常人的心态和健康,就是在后来遭遇连健康人都难以躲避的生命中的第二次生死大劫时,他仍然挺了过来,健康地活着。

    移植心脏后的第8个年头,2000年5月的一天,杨玉民骑摩托车时被疾驶的出租车撞得人仰马翻。这还不算,被撞出8米开外的摩托车重重地砸在他身上。司机将他送往*211医院时,急诊医生看到他胸部长长的缝合伤口才知道杨玉民做过心脏移植术,连忙让司机把杨玉民送到为他做心脏移植术的哈二院。检查结果让医生们大喜过望。除了大量的外伤和心率加快外,杨玉民别无他伤,心脏也好好的。

    这种情况就是在健康人身上也是罕见的,遭受如此大的车祸居然没有让心脏受损,看来杨玉民真有天助。不过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医院院长于波教授认为,杨玉民所接受的那颗强健的年轻人心脏也是帮助他的原因之一。尽管车祸后杨玉民心脏也受到一点影响,但过了约半个多月,杨玉民异常跳动的心律却又奇迹般地平静下来。

    如今杨玉民的各项身体检查全都正常,他在医院的帮助下,开起了院内营养快餐店,生活正常。除了感到自己幸运并积极支持器官移植外,杨玉民还坦承他对生活的正常心态——积极工作、配合治疗——是他换心后能长期生存的法宝。

    器官移植的最高标准

    美国(或许也是世界)换心第一人托尼·休斯曼和中国换心第一人杨玉民的经历已经为器官移植描绘了一个比较完全的标准:器官移植后不仅要有较长的生存年限,而且要活得有价值和有意义,就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正常生活是指能参加工作,有良好的心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长寿所给的两个标准一样:给生命以时间,给时间以生命。前者指的是长寿,后者指的是生活质量。

    上海中山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心外科专家王春生教授认为,心脏移植手术的总体成功率已经达到了95%。国外开展心脏移植较早的医院,心脏移植后1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5年存活率80%以上,达到5年存活期的人通常都可以长期存活,所以5年是一个关键点。除了美国的这例换心人存活最长外,欧洲也出现了世界上存活时间第二长人,达25年。

    既然像心脏移植这样困难和复杂的器官移植都在休斯曼和杨玉民的身上取得如此的效果,那么在存活时间最长的肾移植上就更应当如此要求了。

    目前全球已有累计接近100万人接受了各种类型的器官移植手术,其中肾脏移植手术人数最多。中国已经完成了85000 多例移植手术,其中最多的是肾移植,累计74000例,存活时间最长达28年;肝移植已超过1万例,存活时间最长的达 12年;心脏移植手术400多例,存活时间最长的就是杨玉民,14年。而且肾脏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达90%以上,5年存活率大于70%。

    然而,如此众多的器官移植者中相当多的人还并非正常生存,因为器官移植的目的不仅是要让病人活着,还应该使病人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以肾移植而言,美国统计第一次肾移植成功后79%的病人能正常地恢复工作,因此对肾移植后的成功标准评价有6类,但只有前4类是可以恢复工作的,因而也算是健康人。但是,这些能恢复工作的肾移植者还要细分为4类。

    第1类是恢复全天工作,第2类是半天工作,第3类是临床标准认为他们可以工作但实际上没有找到工作,第4类是医生认为他们可以工作,但病人由于保险金或补助金比工作收入大而不愿去工作。而医学上认为不能工作的第5、6类病人是,第5类病人已出院呆在家里,第6类则应当在医院治疗。

    所以,无论是肾移植还是其他器官移植,都以病人能参加工作、正常生活为成功的评判,就像肾移植一样,至少是有 4类病人可以工作。当然,不能工作的也不能强求,以安心静养为主,也可以算做是生命的延续和移植术的一般成功。

    所以器官移植手术成功后,移植者应当从病人角色向健康人角色转换,重新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这才算是器官移植真正的成功。而病人也应当像美国的休斯曼和我国的杨玉民一样,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和工作,这才算是最为成功的器官移植,更是生命的精彩和成功。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改善、脑死亡标准的实施(可获得更多更好的供体器官)和免疫抑制剂的改善以及效果更好的新药的出现,器官移植将会更为成功,挽救的生命也会更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页  [1] [2] [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