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科学家在类星体发现有恒星诞生迹象
  • 网络会控制人类思维吗?
  • 火星飞向视力可及范围大冲 引发火星热
  • 日本科学家发现熊猫粪便里有宝贝
  • 枝状闪电产生之谜
  • 不良生活方式致癌占八成 专家:十条良方可防癌
  • 美国研究发现动物入侵新环境后体型变大
  • 阳光真能当饭吃? 印度奇闻引起美国NASA关注
  • 日本如何快速有效监测地震
  • 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对流层升高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我们的灵感从哪来?科学家发现大脑扣带前回<%=id%>

      日前,从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国际“人类脑成像”大会传来消息,我国心理学家罗跃嘉、罗劲等对“灵感”发源地——大脑“扣带前回”的发现,初步揭开“灵感”的神秘面纱。

      “脑筋急转弯”突破思维定势

      “灵感”的同义词——“顿悟”在英语里用拟声词“Aha”(啊哈)表示,非常形象生动。据介绍,对“灵感”的科学定义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17年,德国心理学家柯勒发现了“顿悟”insight式的问题解决过程。之后,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存在一定的心理定势,即形成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模式;只有打破这种不适当的假设,才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脑筋急转弯”。

      关于“脑筋急转弯”的经典题目很多,有一个是“三横三纵九个点,要用一根线不断笔地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多转折三次,怎么办?”要解决这个问题,把思维局限在九个点之间是不行的,必须让线条突破某种既定的思考范围(右下图)。这正是所谓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了。可见,“顿悟”这一思维的突然转变,正发生在思维定势被突破的刹那之间,然后给人以恍然大悟的感觉。

      历史上,众多科学猜想、新思想莫不从顿悟中得以诞生。189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设后,许多人为了维护经典物理,对已有理论进行了这样那样的修修补补。只有爱因斯坦独具慧眼,紧跟“感觉”、大胆想象,创立了“量子假说”,全新的量子物理学由此诞生。爱因斯坦一直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的成功,正在于敢于打破常规、跳出思维惯性的束缚。然而,“顿悟”过程产生的心理过程和脑机制,人们至今仍一无所知。

      实验材料竟然是传统谜语

      为解开“灵感生于何处”这一谜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跃嘉、罗劲领导的课题组,以传统的谜语做实验材料,用事件相关脑电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记录实验参加者的脑部活动,开展了相关的研究。ERP具有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而fMRI有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二者的结合是目前脑研究技术的最佳组合。

      罗跃嘉研究员介绍,实验采用的谜语分为两类。一类比较容易,例如“虽然它挡住了你的眼睛,但你看得更清楚了”(眼镜)。另一类则较困难,例如“能挪走巨大的木头,却搬不动一枚小小的铁钉,是什么?”(河流)。研究者认为,容易的谜语不会产生顿悟,可以作为“基线”;而困难的谜语将导致顿悟,采用一种“相减”的方法,用“困难”减去“容易”,得到的相减波形或激活区,就代表了顿悟产生的心理过程与脑内活动区域。

      实验中,心理学家们绘就了分别表示“困难”(或“有顿悟”)和“容易”(或“无顿悟”)的脑电波形,相减后得到一个波峰为380毫秒的负波,并找到这条“N380”(N表示英语词Negativity——负性)波线在头皮上的分布区域。偶极子分析表明,“N380”起源大脑“扣带前回”区域,这与他们的fMRI脑成像结果完全一致(见图)。

      罗跃嘉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Crick(克里克)曾经出版专著《惊人的假说》,认为意识的“灵魂细胞”位于大脑前额叶,但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直接证据。我国心理学家取得的发现,为这一“惊人的假说”提供了科学证据。

      众所周知,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创造力的核心,对提高和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十分重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并不为少数“天才”所独有,它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前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后者实际上就是想象、直觉或灵感。我国心理学家对“灵感”源泉的“勘查”和“发掘”,打开了揭秘“灵感”的大门,意义十分重大。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