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针扎咬伤会不会感染艾滋病
  • 研究显示性格有可塑性 随年龄增长越变越好
  • 明天我们定居火星
  • 天文学家发现一个类太阳系行星系统
  • 用舌头站起来的姑娘
  • 湖北神农架再现野人行踪 黑发齐肩全身灰白
  • 烟草减害在中国(上)
  • 访俄罗斯流感研究所所长:SARS过后看SARS
  • 日本公开烟草cDNA盐基测序成果 可改变烟草特性
  • 黑洞能吞进整个宇宙吗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何时能像迷歌一样迷科学?<%=id%>

      也许赵院士的愿望永远都无法实现。科学和大众娱乐业相比有着天然的“眼球弱势”。虽然我们也曾看到霍金被热捧,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曾是科学遭冷遇。最典型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次被当作农民,其照片被用到了一个表现丰收主题的广告里,一次被歌迷询问:“他有什么主打歌?”

      不过,如果我们没有误解的话,赵院士并非真的要拿科学和流行歌曲比附,其弦外之音应是进一步凸显科学的影响。对于赵院士的这个愿望来说,利好消息正越来越多。

      一个是,6月29日,也就是今天,被中国科协确定为首个“全国科普行动日”。

      一个是,在日前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邮政总局联合发出的制止报刊摊派通知中,只有科技期刊才能在目前继续进行征订。

      一个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应该说,这些利好政策和消息的出台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的。

      众所周知,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两个方面,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科技发展必须做到创新与普及并举。中国的科技创新虽然不能说在全球领先,但其成就令人瞩目,与此同时,科技普及状况却令人担忧。

      世界公认的最能测验公民科学素质的是科学素养调查。中国科协公布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千人里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的1/15。

      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它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同时有学者指出,未来各级政府的任何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基础上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

      然而科技亟待普及的窘境却令人尴尬。仅新闻媒体就制造了诸多科技笑话。“水变油”曾经风靡一时。胡万林和海灯被奉为大师。“小行星撞地球”闹得沸沸扬扬。再如什么基因皇后、核酸食品、纳米商品等事件,都一一把媒体皮袍下面的“小”给榨了出来。作为传播文明的媒体尚且如此,遑论公众。

      各种原因十分明白:一、很多地方重视高端科技,忽视普罗科技,投入和设施不能保障。一个中国人一年的科普经费目前只有一角钱。二、社会上还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看法,认为科普只是简单、无创造性的劳动,科普工作者在职称、待遇、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三、科普理论研究薄弱。由于科普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忽视了科普工作的文化功能,对用科学思想占领文化阵地缺乏足够重视。

      去年两会上,有记者问了何祚庥院士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社会科学素养如果长期低下,会有什么危害?何祚庥说:首先,任由封建迷信等泛滥,也许就会成为邪教滋生的土壤。其次,对科学知识所知不多,就容易导致愚昧,看病不找大夫找巫婆神汉。我们知道“治穷必先治愚”,既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也不是社会主义。

      在目前还没有结束的SARS事件中,中国人又因为科学素养低下,吃了一个大亏。很多学者都希望把这次危机变成一个革新契机。我们也希望,这次危机能成为中国人切实重视科学、学习科学的一个契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