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北京耗资2.5亿大修十三陵 每年抢修一座陵寝
  • 长江九江水域一误捕的胭脂鱼得到妥善救护
  • 德国古生物发现欧洲迄今最小蜥脚类恐龙化石
  • 首届数字世界小姐选美 智利虚拟美女夺冠
  • 四川绵阳箭竹开花 19只野生大熊猫面临断粮
  • 广东上千麻雀争夺水源 百余遭互相践踏死亡
  • 蔡元培经历三次婚姻 印证中国近代史变迁
  • 贺兰山岩画新发现 成一条长约五公里岩画带
  • 彝族艾滋病*开50亿美元天价 有什么秘密
  • 世界上最大私有DNA测试实验室涉嫌伪造数据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美医学家惊曝秘闻 爱因斯坦大脑被切成240块<%=id%>


      提出“相对论”的科学家于1955年去世,死后他的大脑被人取出,之后下落不明。爱因斯坦大脑的下落,以及这颗堪称史上最聪明的大脑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成为20世纪最传奇的谜团之一。50年后,当初被指控窃取爱因斯坦大脑的美国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首次接受专访,彻底曝光整个事件的绝对内幕。最令人震惊的是,如今91岁高龄的哈维称,为了方便研究,他竟将爱因斯坦大脑切成了240块!


      爱因斯坦大脑被切成240块


      据报道,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医院去世。当时42岁的托马斯.哈维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病理学家,虽然和爱因斯坦只有一面之缘,却碰巧成了替他验尸的医生。哈维切开爱因斯坦的尸身逐一检查器官,秤重量并描述器官外观,因为全球媒体都想尽快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死因。


      最终哈维宣布,爱因斯坦死于“大动脉肿瘤破裂”。但谁也不知道哈维隐瞒了一个惊人秘密:为了对爱因斯坦的大脑仔细探究,他将爱因斯坦的大脑取出后带回了家。


      在接受《国家地理频道》采访时,已经91岁高龄的哈维回忆道:“在切下爱因斯坦的大脑之后,我一直将它保存得很好,我先从脑动脉中注入防腐剂,又从各个角度拍了很多照片。”哈维称,为了方便研究,他把这颗大脑总共切成了240块,而且每块都贴上卷标。哈维说:“之后,我只把240块大脑样本中的少数几块交给几位知名科学家分析,其余大部分都秘密保存起来。”


      哈维背了50年骂名


      因为爱因斯坦大脑失踪了,哈维立刻成了最大的嫌犯。50年来,哈维一直被世人冠以“盗脑者”的头衔,受尽指责。由于哈维以研究为由,始终不让大脑离开自己的身边,因此他的声誉受到极大影响,以致他最后不得不放弃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职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哈维重新开始对爱因斯坦大脑进行研究。他把许多切片分送给德国、委内瑞拉、中国、日本、阿根廷等国的科学家;别的科学家通过各种途径与他联系,希望跟他一起研究,他也豪爽地提供给他们,只是申明仅仅是出借,而不是出售。


      在接受《国家地理频道》采访时哈维表示,他在验尸时,爱因斯坦的好友及遗嘱执行人内森一直在场,而且对他密取爱因斯坦大脑的事情一清二楚。但是,数十年来,内森一直对哈维取出大脑一事佯装不知情,只是一直秘密与哈维通信。


      爱因斯坦大脑“横贯美国”


      据哈维回忆,爱因斯坦在病中曾亲口对他说起,想作一次横贯美国的东西之行,但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1997年,已经84岁高龄的哈维决定带着爱因斯坦的大脑实现他这一遗愿,并希望此后将这些脑切片交还给普林斯顿医院保管。


      美国政府其实早已得知爱因斯坦的大脑成了哈维的“私有财产”,只是没有要求哈维把大脑“贡献”出来。当哈维把大脑从实验室中取出,准备横贯大陆时,负责保护大脑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大吃一惊,连忙派人秘密跟踪。哈维不知道,他从东到西走了4000公里,联邦调查局特工竟也跟踪了他4000公里。


      天才大脑的确“异于常人”


      《国家地理频道》报道说,英国神经生理学家马克.里斯果博士和物理学家吉姆.艾卡利里博士对哈维手上的大脑切片进行仔细研究之后,终于揭开爱因斯坦过人智能的秘密。


      纪录片显示,里斯果博士和艾卡利里博士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绘图程序,将哈维当初分割的240块样本一一拼凑,终于重建了爱因斯坦完整的大脑图像。两人惊讶地发现,大脑顶叶比常人大百分之十五,尤其是左下顶叶的胶质细胞比例明显偏高;另外他们也从爱因斯坦的侧脑裂较不明显的特征推论,爱因斯坦的大脑生来就有些重叠区域,这些重叠也许让他更有数学和空间观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