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空军招30女飞行员 为培养女航天员作储备
  • 67岁教授剖腹产双胞胎 成为世界最高龄产妇
  • 辽西化石证明曾有一种哺乳动物以恐龙为食
  • 南水北调文物报告告急 难救世界遗产武当山
  • 科学家发现南极臭氧洞缩小 面积为澳洲三倍
  • 青海发现世界最大猫鱼 为处于濒危珍贵鱼类
  • 科学家称南极臭氧层破洞缩小 面积为澳洲3倍
  • 重庆石柱县龙河新发现5处87穴宋崖棺墓群
  • 过去30年全球发生6000多次自然灾害 致死200万人
  • 科考:珠峰到底有多高?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征寻卵子启事贴进北大 专家称会有伦理问题<%=id%>


      昨天,一则“诚征捐献卵子”的启事贴在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宿舍2号楼下广告栏内。


      “征寻卵子”者:承诺酬谢万元


      读者史先生昨天下午打来电话说:“我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宿舍2号楼下的广告
    栏上看到一则征寻卵子的启事,该启事上写道‘有愿捐献者,出万元以上重谢’。我觉得这则启事肯定不符合法律规定。”


      记者随后赶到现场时,该启事已被其他张贴广告的人撕掉。据史先生介绍,这张启事打印在15厘米长的纸上,他已对启事内容作了记录,并保留了贴启事人的电话号码。


      该启事上写着,“一对不孕夫妇,渴求子女。诚向年龄在20-29岁、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品学兼优、无家族遗传病史、大学以上学历之女性征求卵子,婚否不限。有愿捐献者,将有万元以上重谢。”在启事的下方还注明了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


      “捐献卵子应有法律手续才可以,私人买卖、征求卵子,我觉得肯定不合适。”史先生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公开征求卵子的启事。


      “他们征寻到合适人选后,是否要到正规医院去做手术捐卵?还是随便找个小医院做手术?到时候会不会对捐献者的身体造成伤害?通过试管方式养育的子女会不会引发社会伦理问题?对双方家庭会不会造成影响呢?”史先生一口气说出了五个疑问。他说,如此征求卵子弊端很大。


      北大女学生:“感觉太别扭”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北大医学部的女生,问她们怎么看待征求卵子这件事。“如果有人找上门来,你们会不会去捐献?”一位女生说:“这怎么可能,太别扭了,这生出来的孩子到底是谁的啊?给多少钱也不去。”


      一位正在读研究生二年级的女生说:“现在很多夫妇采用试管方式受精。但像贴启事这样征寻卵子,我肯定接受不了。即使给钱也不行,太别扭了。”


      教师:会派人检查清理


      北大医学部一位未透露姓名的教师说:“现在大学的规模这么大,广告栏的设立本身就是为了方便学生。但各个学校都会有宣传部门的人来负责清理检查。有的广告贴了几天后,就会被撕掉或被其他广告覆盖住。”


      协和医院:须签法律手续


      北京协和医院生殖中心一位姓王的医生说:“现在借卵生子的双方必须要有律师作证,签订法律手续,然后到医院才能做手术。对于私人借卵,我们医院是不为其做手术的。”


      关于借卵会不会给捐卵者身体带来伤害的问题,该医生表示:“这种手术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费用一般是2万元到3万元之间。捐卵者在捐卵前要注射超速排卵针。但是捐卵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做手术。”


      律师:贴小广告违法


      北京市君宇律师事务所专门负责此类问题的律师朱军说:“国家允许借卵生子,但是只能限于同样在孕期的女士,否则是不可以的。双方如果要借卵采用试管方式,一定要通过律师,采取互盲形式签订法律合约。国家对于买卖、公开征集精子、卵子是明令禁止的,采用这种征求方式获得卵子的行为是违法的。”


      社会学家:易出现伦理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现在借卵生子的事还不是很多,公开征求卵子也是第一次听说。如果是因不能怀孕而向他人借卵,双方一定要采用互盲方式才可以。否则今后很有可能带来伦理、财产继承权方面的纠纷。英国一位妇女因自己不能怀孕生子,她的婆婆就给她捐了自己的卵子,结果孩子出世后,这位老妇人非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这就是因为没有采用互盲方式借卵生子带来的伦理问题。”


      关于借卵生子会不会影响孩子和父母的感情,夏教授表示这不会有影响。“毕竟孩子是在自己体内孕育的,亲情的关系是存在的,不会影响感情。但是因为血缘是一个遗传问题,所以孩子与自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截至发稿前,记者拨打征求卵子者电话,但一直没人接听。


      (信报记者 田北北)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