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海南发现不下600棵见血封喉古树 世界罕见
  • 陕西胜光寺一北魏玉佛被盗 损失尚无法估量
  • 古埃及18王朝时期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现容貌
  • 奇怪老妇57年吃石头 冬天不穿鞋长四个乳房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孔庙国子监即将迎来大修 石碑保护仍是难题<%=id%>


      -孔庙国子监即将迎来大修 -修缮规模为建国以来之最


      孔庙石碑保护仍是难题


      被列入北京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很快将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昨天,记者从首都博物馆了解到,
    此次大修将涉及屋面、大木、地砖和彩画等,大修后这两处重点建筑将再现昔日辉煌。


      大修投入800多万


      孔庙位于安定门内成贤街路北,为我国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第二大先师庙,现为首都博物馆。“关于孔庙的大修,是一次大规模的全方位的修缮,工程将在365天内完成。”首都博物馆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孔庙修缮工程是自建国以来的首次大修,如此大规模的修缮也是近百年来的第一次。经过勘察,修缮人员发现孔庙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八成碑亭的柱子出现糟朽,部分还需要进行挑顶,大木也需要更换或进行防腐处理,孔庙前院的地面也将更换,即将现在的水泥砖更换成老砖,一些行车的路面也将更换为接近砖色的石材。而前院西侧的一些建筑还将进行落架修缮。


      记者了解到,孔庙大成殿内的金砖不会更换,但是里面的彩画将得到修补处理。北京市文物局将为孔庙大修投入大约800余万元人民币,其中彩画部分大约为200万元人民币。全部工程将在365天内结束。据透露,待首都博物馆搬家、孔庙修缮完工后,孔庙内的14个碑亭将首次全面对外开放,目前仅陆续开放了4个。


      修复彩画存在争议


      对于孔庙内的彩画修缮,专家表示:在方案论证前就已经产生争议,经过专家辩论,最后商定的方案为:古建内部的彩画保持旧模样,而外部的彩画将重新绘制。不过该方案正在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目前仍在等待最终审批方案的出台。专家表示,任何事情总有争议,为更好保护古建,这种方案是一个上策。


      对于该方案,首博负责修缮的专家解释:中国的古建,无论那一朝代都曾进行过大修,每次大修都不是固守旧模样,而是按照当时的财力、材料情况进行,而目前已经很难找到明清时期的颜料,只能按照目前的颜料进行绘制,不过图案和绘画工艺不变。


      石碑保护仍是难题


      毋庸置疑,孔庙大修工程将使这座高等级的古老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但是记者了解到,此次即将进行的大修却难以改变孔庙内各类碑刻的保护问题。


      因风化、酸雨及人为破坏等原因,如今孔庙内的许多进士碑、状元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许多字迹已经残缺不全或消失,例如刘墉碑刻中“刘墉”二字已经被人刻画的圆圈框住,旁边“山东诸城人”五字也被人摸成了一片漆黑;而大明正统九年的“御制新建太学之碑”上面被人用毛笔涂写的“君莫舞,请吃烤白薯。问:苦不苦。答:细嚼米下肚。”等字迹已经深深浸入石碑,专家说再也无法清除。


      如何保护好碑刻是一个难题,有人认为应该用玻璃罩子将碑刻封存起来,但因玻璃罩子内的空气难以交换易对石刻造成损坏也只好作罢。如果将石碑完全隔离起来,则很难满足游客的参观需要。据了解,首博的专家仍在对此问题进行攻坚。


      新建建筑全部拆除


      国子监的面积大约为2.8万平方米,对国子监的修缮工程,主要针对的是一、三进院的古建。国子监的修缮内容与孔庙相似,但是最大的亮点是——拆除国子监内全部的与古建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院内的绿化面积也将缩减,因为专家认为寺庙园林化是古建的一个败笔。


                             首席记者 杨玉峰/文 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链接·资料


      孔庙


      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孔的场所。这里有祭孔礼乐器的原状陈列,令人想到当年古乐齐鸣、庄严肃穆的祭孔场面;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林,公车翰墨,名家迭出,是中国科举制的珍贵实证;这里的十三经碑林,金书玉雕,华章璀璨,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钟秀集锦。面积2.2万平方米。


      国子监


      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毗邻雍和宫,是历经元、明、清

    [1] [2] 下一页

    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管理机关。


      国子监以“辟雍”为中心,三进院落,中轴两侧的建筑对称整齐,是清代皇帝的讲学之处。明代为青琉璃瓦顶,清代乾隆年间改为*琉璃瓦。国子监的教学科目是:礼、乐、律、射、御、书、数等。当时谋求仕途发达的文人学士们最大荣耀莫过于毕业于国子监,殿试时考取进士金榜题名并刻名于孔庙。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依照“左庙右学”的建筑礼制,国子监的位置东邻孔庙。明初,国子监先后改称北平郡学、国子学;后固定使用了国子监的名称。由于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北监。国子监现为首都图书馆。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