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赵智凤
  • 赵忠尧
  • 贝聿铭
  • 朱洗
  • 朱亚杰
  • 周惠久
  • 周培根
  • 周秀骥
  • 朱光亚
  • 朱慕飞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郑和<%=id%>

    航海家
    郑和(1371-1435)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本姓马,名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人,12岁入颍川侯友德府中为内侍,后转入燕王朱棣邸中服役,因从燕王起靖难之兵有功,赐姓郑,乃名郑和。世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1405-1433年的28年间,他先后七次奉命率大规模船队出使西洋。船队由苏、浙、闽沿海南下,经南洋群岛至非洲东岸遍历30余国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其规模之大、航次之多、航程之远和所到地区之广,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郑和七下西洋之前,参加过几次小规模的航海活动,1403年曾出使西洋的暹罗国(今泰国),1404年出使东洋的日本国。他通过涉海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并积累了航体系经验,这1405年开始的率领庞大船队远航奠定了基础。明初时,以苏门答腊岛以西为“西洋”。郑和前三次航海的航程主要以古里为限,活动范围不出东南亚和南亚,主要是为了同上述地区诸国之间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远航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第一次航行是在1405年6月,郑和率领士兵和船员27800余名,分乘大船62艘、小船200余艘,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福建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等地,1407年回国。第二次航行开始于1407年,他率舟师去爪哇,然后向北航行到暹罗等了,继而孟加拉湾至印度东部,然后向南航行,穿越保克海峡到达印度西部柯枝(今柯钦)和古里,于1409年回国。同年又率船队第三次远航,这次曾到达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经锡兰抵达印度西部,于1411年回国。第四次航行于1413年开始,船队第一次横渡印度洋远至波斯湾沿岸的忽鲁谟斯,以及非洲东岸的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木骨者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和不刺哇(今索马里的布拉瓦)等国,偕同19个国家的使节于1415年返国。1417年第五次出航,历经印度、阿拉伯半岛沿岸的祖法儿、亚丁以及东非诸国,于1419偕15个国家的使者回国。第六次航行始于1421年,船队横渡印度洋,经赤道无风带,在继续向西南航行中遭遇飓风,损失部分船只,船队抵达肯尼亚南部,经休整后,于1422年返国。1430年明宣德帝命令和郑和再次下西洋。1431年1月郑和率船队出五虎门(今福建长乐县),船行16天抵达占城。在此休整后继续航行,经26天到爪哇,后经满刺加(今马六甲)、苏门答腊、古里,于12月25日到忽鲁谟斯,1433年春船队返航,约航行四个半月回到中国。郑和每次航行一般由60多艘宝船组成船队主体,其“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加上中、小型船只,共“乘巨舶百余艘”,人数一般达27400-27800余人。其中以第一次远航时动用的船只最多,共208艘,以第四次出航时的人数最多,共28568人。是15世纪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组织最完整的远洋船队。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实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在海图绘制、针路测定、天文航海、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航海技术,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郑和航海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