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怀特黑德
  • 怀特黑德
  • 惠斯通
  • 汉普森
  • 豪克斯比
  • 赫歇尔(二代)
  • 赫胥黎
  • 赫胥黎
  • 黑尔斯
  • 哈里森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哈维<%=id%>

    医学家
    哈维(Harvey,William)
    英国医生。1578年4月1日生于肯特郡福克斯通;1657年6月3日卒于伦敦。
    年青的哈维(富家之子)通过在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医学院进修的课程,充实了他在剑桥所受的教育(1597年他在剑桥获得学位),帕多瓦大学医学院自蒙迪诺时代以来的三百年中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院。
    哈维在意大利时,正是伽利略有名望的时候,而哈维的伟大功绩是把伽利略的生理学和医学方面。一位珈利略的意大利同事散克托留斯在这方面已有了开端,但是哈维超过了他。
    1620年哈维在获得医学学位后返回英国,在英国结了婚,并且非常成功地开业行医。培根是他的病人之一,从1618年起他就作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御医。
    他对医学研究比对常规行医更感兴趣。至1616年,据说他已解剖过80种动物。他特别对心脏和血管进行研究。人们例如塞尔维特曾朝着血液循环的概念摸索,可是哈维不是抽象的理论家,而是一位实践者。他确证心脏是肌肉,它通过收缩而活动,搏出血液。通过实际的解剖,他注意到把心脏分隔成两个上位腔(心房)和两个下位腔(心室)的瓣膜是朝一方开启的。血液能从心房流至心室,但不能倒流。在静脉中也有朝一方开启的瓣膜,这些瓣膜曾被哈维在帕多瓦的老师法布里修斯发现过。由于这一原因,静脉中的血液只能朝着心脏流,而不能反向流。事实上,正象哈维老年时向年轻的波义耳所说的那样,就是这些静脉中的瓣膜使他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当哈维结扎一根动脉时,朝着心脏的一段由于血液的充盈而鼓起来,当他结扎一根静脉时,背离心脏的一段膨胀起来。综合所有这些,证明血液不象盖伦所相信的那样,在血管中前后往返流动,而不是只朝一个方向流动。
    此外,哈维计算了一小时心脏搏出的血量是人体重量的三倍。看来不能想象,血液生成接着又耗损能有那样快的速度。因此,一定是同一的血液呈环状流动,自心脏流至动脉,自动脉至静脉,再从静脉至心脏。换句话说,血液是一个闭锁的环内流动。即它是循环的。
    1616年他开始以此为题宣讲,但直到1628年他才将这些结论和支持这些结论的一本仅有72页的小书中,这本小书用廉价的薄纸在荷兰印刷,印刷质量糟糕并且充满了印刷错误。然而其实验却描述得清楚、简练、精致,并且结论是不容置疑的。 这本书成了伟大的科学经典著作。其简短的书名为《心血运动论》。
    最初哈维受到嘲笑,因为驳倒盖伦不是容易的事。他的医业衰落了,而且有学识的一些医生写大本的书驳斥他(通过引证盖伦而不是重复哈维的实验)。哈维被称作循环者,这个词是存心让别人感到痛苦的双关语,因为这个词是拉丁俚语“庸医”的意思,这名字是称呼那些在竞技场里兜售药品的小贩的。他不大参加这种论战,而是让事实讲话。关于这件事,哈维避免原则上的争论,并且不参加当时解剖学家们所喜欢的论战。
    查理一世很信任哈维,让他用王室的鹿作实验,并且在国王的支持下,哈维对托马斯.帕尔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帕尔死于1635年,“老帕尔”活了152岁,这个有名的高龄几乎肯定是被过分夸张了的。
    哈维是第一个研究小鸡在鸡卵中发育的人,关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曾感到过兴趣。虽然哈维在英国内战时侍秦朝过查理一世,而查理一世在这次战争中丢掉了王位和脑袋,但哈维没有成为议会党人感情冲动的牺牲品,而安全地回到了伦敦。不过革命者确是侵占了他的家,并且毁掉了一些记录和标本(特别是在1624埃奇希尔战役中,哈维被要求呆在那里。他在那里安静地一本书来消磨时光,同时等候皇帝的任何召唤)。
    哈维老年时,循环的事实被医生们普遍地接受了。甚至在反对他最激烈的法国,有影响的笛卡儿也支持他。1654年哈维被选为医师协会主席。他谢绝了这一特别的荣幸,宁愿平静地渡过他的晚年。
    循环理论的确立,取决于血液的从动脉传送至静脉,而在这两种血管之间得见的联接。哈维注意到动脉和静脉都分枝,再分枝,分成愈来愈细的血管,直到它们渐渐看不见为止。他设想这种是太细,以至看不见。这一点被马耳皮基借助显微镜的应用证明是正确的。这一最后的证明直到哈维死后四年才得到。
    由于哈维的小书结束了盖伦和希腊的医学,这位英国医生可以被认为是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