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达尔文
  • 戴尔
  • 戴维
  • 丹尼尔
  • 布赖特
  • 狄喇克
  • 多朗德
  • 法拉第
  • 菲茨罗伊
  • 丹斯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布雷德利<%=id%>

    天文学家
    布雷德利(Bradley,James)
    英国天文学家。1693年3月生于格洛斯特郡谢博恩;1762年7月13格洛斯特郡查尔福德。
    布雷德利就读于牛津大学,他的叔父里维伦德·詹姆斯·庞德(Reverend James pound)是一位天文学家,后者使他对天文学发生了兴趣。这位年轻人的数学才能使他赢得了牛顿*和哈雷*的友谊,并使他于1718年被皇家学会。他并没有真正期望当一辈子天文学家,而于1719年成了英国车教的一名教区牧师,但是1721年他辞去此职,以便往牛津执教。偏巧,正是天文学维持了他的后半生,当然,他为此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天文学上,他的主要志向是测量恒星视差。当哥白尼*首先提出地球绕着太阳运行时,下述情况看来乃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地球的这种运动,与遥远恒星相比,较近的恒星将会发生位移;因为当地球运动时,人们乃是从时时变化着的角度来观看它们的。然而事实上却观测不到这样的视差。哥白尼声称这是因为恒星太遥远了,以致于视差小得无法测量。在而他的对立面则说,观测不到视差乃是由于地球并不在运动。虽然到了布雷德利的时代,哥白尼的地位已为所有天文学家所认可,但是,测量视差,并对恒星距离获得一些概念(要比只是说“非常遥远”更准确),将会更加令人满意。
    布雷德利用一具英尺长的望远镜不懈地观测,它确实表明,恒星在一年之中呈现出极小的位移,其移动径迹是一个很小的椭圆。然而,这种运动与按地球运动预言的恒星视差位移并不严格地相符。直到1728年,有一次他泛舟于泰晤士河上,注意到当船转弯时桅杆上的风向标会改变方向,这才找到了真正的解释。
    不过,通常人们都拿雨来解释布雷德利的效应。如果雨垂直地落下,那么人就把伞直接撑在头顶上。倘若他向前走,那么就把伞朝前行的方向倾斜一个角度。他走得越快,雨伞倾斜的角度就越大。同样道理,从运动着的地球上观测光线,望远镜也必须倾斜的一个极小的角度。在一年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望远镜的倾角就使得恒星出现在稍稍不同的位置上。
    根据倾斜角度的大小,即“光行差”的数量,布雷德利便能说出地球绕太阳转动的速度与光速之比。这样,他就产生了估算光速的第二种方法,半个世纪以前罗伊默*曾首先报告了光的速度。布雷德利成功地证实了罗伊默的结果,从而使它幸免于被人遗忘;而且布雷德利的数字更为精确,它非常接近于现代采用的光速值。
    诚然,布雷德利并未探测到恒星的视差,也不能说出它们有多远。这需要再等一个世纪由贝塞耳*来解决。但是,他的主要目的达到了。如果地球不在运动,那就不会有光行差,所以他的发现是地球并非静止的第一个直接证据,也是第一次直接证明了哥白尼观点决不仅仅是简化了计算的基础而已。光行差现象也于支持牛顿提出的光是粒子流(宛如雨滴)的理论。
    在细致的恒星定位工作中,布雷德利还发现地轴有一种微小的周期性移动,他把它称做“章动”。它是由于月亮在其相当复杂而不规则的轨道上运动时,对地球的引力拉曳方向在不断变化着造成的。为了探测章动,布雷德利必须测定小至两弧秒的角度差异。由于他不能探测到恒星视差,因此视所涉及的拉移必定比这更为小。因此,恒星必定是非常遥远的。直到他花了十九年时间仔细研究了恒星的位置以后,才于1748年公布了自己的发现。
    1733年,他第一次测量了木星的直径。天文学家们这才开始明白,有一些行星要比我们自己的地球大得多-----而地球却曾经有那么长的时间,一直被人们当作宇宙的质量中心呢。
    1742年,哈雷亡故,布雷德利受命为第三任皇家天文学家,1748年他荣获科普利勋章。最后,他设法从政府得到一大笔款子,用它购买了仪器。然而,据说他断然拒绝了增加薪俸,因为他看到,倘若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太有利可图,那么天文学家就很难获得任命的机会了(译者按:意谓俸禄太厚时此职必将为善于钻营的小人所窃据)。
    他致力于制备一份星图,它甚至比弗拉姆斯提德星图更广泛更精确。他的工作象弗拉姆斯提德一样勤勉专注,他能改正由光行差与章动引入的微小误差,而弗拉姆斯提德当然是不知道这些的。
    布雷德利于1752年力主英国采用格雷果里历,这种见解却引起了许多头脑简单的保守公众对他感到不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