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达尔文
  • 戴尔
  • 戴维
  • 丹尼尔
  • 布赖特
  • 布雷德利
  • 布里格斯
  • 布龙克尔
  • 菲茨罗伊
  • 丹斯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查德威克<%=id%>

    物理学家
    查德威克(Chadwich,Sir James)
    英国物理学家。1891年10月20日生于兰开夏郡的曼彻斯特;1974年7月24日卒于伦敦。
    查德威克在曼彻斯特大学受教育,1911年毕业后,便跟随在那里任教的卢瑟福工作。1913年他获得一项奖学金---18年前卢瑟福马是因得到了这一奖学金,这才从新西兰来到英国。查德威克用这笔奖学金来到德国,打算和盖革一起工作。不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成了敌桥。因而被德国政府拘押起来。
    1919年,他回到英国,在剑桥从事研究工作。他再一次和卢瑟福一起工作,用α粒子轰击元素。1920年,他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某些原子的核电荷数,结果和莫塞莱的原子序数理论符合得非常好。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已知道了两种亚原子粒子:J.J.汤姆孙发现的电子和卢瑟福发现的质子。质子都在原子核内,但假使原子核的质量都是由质子构成的,那么就会有太多的正电荷。例如,氦核有相当于四个质子的质量,但只有相当于两个质子的电荷。因此,人们认为核中必定含有一些电子,这便中和一些质子的电荷。因电子是极轻的粒子,所以不大会改变质量。甚至还有人认为,电子在核内起到类似于水泥的某种把质子聚拢在一起的作用。因为若没有电子,带有同性电荷的质子就会互相排斥而飞离。按照这样的观点,氦核将包含四个质子和两个电子,才会使其质量为四,净电荷为正二。
    然而,从理论上来看,原子核的质子-电子说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倒是认为原子核内可能存在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和推测较为有理论根据。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卢瑟福和查德威克几次想找出这种粒子,但是失败了。困难之处在于不带电的粒子不能电离空气分子,而这种电离,正是探测亚原子粒子的最简便的方法。
    然而,在1930年到1932年间,一些物理学家,包括博特和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内,观察到当铍等轻元素经受α粒子的轰击后,会有某种辐射出现。这种辐射的存在可因其能把质子从石蜡中打出来而得到证明。遗憾的是,对此没有作出合适的解释。
    查德威克在1932年重复了这些实验,并认为解释这一效应的最好方法是假设α粒子从铍核中轰击出中性的粒子,而这些中性粒子(每一个大约和质子质量相当)又从石蜡中打出质子。中性粒子(中子)就这样被发现了。
    至今,中子仍是引燃核反应的最有用的粒子。查德威克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还没有发现在中子引燃的核反应中有铀裂变。三年后,哈恩和迈特纳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中子的发现,人们便认识到原子核内不应含有任何电子。海森伯很快便做出另一种假定,即认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因而氦核包含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总质量遂为四,总电荷即为正二。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都含有相同数量的质子(因而在外面有相同数量的电子,化学性质正是取决于电子数目和电子排布的),但含有不同数量的中子。因而,氯原子就有两种,一种含有17个质子和18个中子,总质量为35,另一种含有17个质子和20个中子,总质量为37。这两种同位素分别为氯35和氯37。这样,在20年前由索迪和阿斯顿提出的同位素理论最终被合理说明了。
    原子核的中子-质子观点几乎解释所有的理论问题,但它还是不能说明究竟是什么作用使所有带正电的质子都聚合在一个小核内。想说明这一点,还需几年后由汤川秀树的计算给出解答。
    1935年,查德威克成为利物浦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倒是没有在德国。不但如此,他还在美国度过了一段时间,担任着原子弹计划英方负责人的职务。事实上,他在迈特纳宣布裂变不久就开始进行原子弹的研究工作,比美国在这方面的行动要早得多。
    1945年,他被封为爵士。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