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科布伦茨
  • 科恩
  • 库利吉
  • 克拉克
  • 克雷格
  • 克罗宁
  • 克拉夫茨
  • 克拉克
  • 科恩伯格
  • 科普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康普顿<%=id%>

    物理学家
    康普顿(Compton,Arthur Holly)
    美国物理学家。1892年9月10日生于俄亥俄州的伍斯特;1962年3月15日卒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
    康普顿是一个长老会教长的儿子,1913年毕业于伍斯特学院(他父亲是院长)。191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明尼苏达大学教了一年物理,又在匹兹堡的威斯汀豪斯电灯公司做了两年工程师。1919年他又到剑桥大学,卢瑟福的指导下深造一年。次年,他回到美国,任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23年转入芝加哥大学。
    康普顿将巴克拉的工作发展了一步。巴克拉的实验涉及到物质对X射线的散射,但他只能用非常粗糙的吸收性测量来确定散射X射线的性质。康普顿则利用了布喇格父子发明的技术,因此能准确地测量散射X射线的波长。
    散射X射线的波长时,发现某些X射线的波长在散射后变长了(为了纪念他,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康普顿效应),这是1923年的事情。几年后,喇曼在可见光范围内作出了类似的发现。
    康普顿是这样解释这一现象的,假定一个光子撞击了一个电子,电子在反弹时吸收了光子的一些能量,从而使光子波长变长。这样,光子看上去便象粒子一样,因此康普顿针对光量子的粒子性提出了”光子”的名称。这样,由牛顿提出的光的性在一个多世纪以后又复活了。不过,如今的粒子性被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阐述得更为完善,而且并没有因此而废止十九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如扬、菲涅耳和掘斯韦,所建立的新动说。康普顿最终建立了这样的观点,电磁辐身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至于它具体表现出波动性还是粒子性,则取决于测试光辐射的方式。与此同时,德布罗意也指出这一结论对普通的粒子如电子,也同样适用。这一著名的二象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例如,我们可以说一个男人具有二个不同的身份,一个是丈夫,另一个是父亲。究竟是表现出哪一个身份,则随周围环境而定。因此,光子或电子有多于一个的身份,也并不更为荒谬或奥妙。
    由于康普顿效应的发现,他同威尔逊分享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约在1930年,康普顿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宇宙射线。那时,米立肯是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他认为守宙身线象伽玛射线一样,本质上是电磁性的,只是能量更大些。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宇宙射线应不受地球磁场的影响,因此会相当均匀地落到地球的所有部分另一方面,假使宇宙射线象博特强调的那样带电粒子,那么它们应在地球磁场中弯曲,且因趋向磁极,这样在极区将测到较多的射线,而在赤道区则较少。
    为了这一研究工作,康普顿走遍世界各地,指导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测量,结果证明“纬度效应”是存在的。宇宙射线事实上确实是受磁场的影响,所以它们必定由,至少部分地由带电粒子组成。米立肯一直坚持电磁波的观点不放,不过,进一步的研究都一致支持粒子观点。目前,对此已不存在什么争论了(在任何有关宇宙射线研究的讨论中,康普顿和米立肯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并且他也和米立肯一样,是一个坦率而严谨的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康普顿是发展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负责科学家之一,与军方关系一直很好。他领导生产钚的研究,并最终赞成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战后,他于1945年回华盛顿大学并任名誉校长,直到1953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