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哈特兰
  • 海厄特
  • 格思里
  • 古德伊尔
  • 格塞尔
  • 格林斯坦
  • 汉奇
  • 海福德
  • 海尔
  • 哈勃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戈达德<%=id%>

    物理学家
    戈达德(Goddard,Robert Hutchings)
    美国物理学家。1882年10月5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1945年8月10日卒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
    戈达德在波士顿长大,是一个多病的孩子,那时他的思想内向,看来似乎接近于幻想。十六岁时,他的家庭迁回伍斯特,他在这里上专科学校,1908年毕业。1911年在伍斯特的克拉克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但1914年重返克拉克大学,一直留在该校将近三十年。
    他作为一名科学幻想小说作家有着足够的勇气,此外还具有科学方面的坚实基础。当他还在大学读书时,曾描写过一条波士顿至纽约的铁路,列车在电磁场牵引下在真空中运行,全程只需十分钟。他称之为“1950年的旅行”,但遗憾的是,当1950年真的来临时,驶完这段铁路全程仍需四个小时以上。
    他在青少年时就对火箭发生了兴趣。1941年他已经获得有关火箭装置的两个专利权,到1919年为止,他的学识已经成熟到能出版一本题为《达到最大高度方法》的小册子。在这方面,他已被齐奥尔科夫斯基领先了,不过戈达德又前进了一步,开始用普通火药的火箭进行试验。
    1923年戈达德首次试验了一种新型火箭发动机,是使用汽油并以液氧作为动力的发动机。这是第一次超过以前固体燃料火箭的具有革命性的进展。(当然,早期的火箭多用于7月4日国庆节日或类似的活动中,不过,在十九世纪前半叶也曾用于战争。美国的国歌中就提到“火箭闪闪的红光”。)
    1926年戈达德发射了他的第一枚火箭。他的妻子在火箭发射之前给他拍了一张站在火箭旁的照片。火箭约4英尺高,直径6英寸,装在一个象儿童游戏场器械那样的架子上。尽管如此,这就是一代人之后,从佛罗里达和加利福尼亚上空发射、隆隆作响的庞大物的祖先。
    戈达德设法从施密逊研究院获得了数千元的款项,1929年7月又在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城附近发射了一枚较大的火箭。这枚火箭比第一枚飞得又快又高。更重要的是它带有一只气压计、一只温度计和一台用来拍摄全部过程的小照相机,这是第一枚载有仪器的火箭。
    不幸的是,戈达德当时已经是一个小有名声的狂想家了,象以前的兰利一样,他也赢得了一篇老资格的纽约时报社论,谴责他在科学上的愚蠢行为。第二枚火箭的噪声招来了警察,当局命令他不得再在马萨诸塞州进行火箭试验。
    幸好,林德柏格本人对戈达德的研究工作感到兴趣。他拜访了戈达德,深受感动,说服了慈善家丹尼尔·古根海姆给戈达德5万元补助金。戈达德以此款项在新墨西哥州偏僻地区建立了试验站。在这里,他建造了更大的火箭,并且想出了许多主意,这些现在成了火箭技术的规范。他设计了形状恰当的燃烧室,并使得汽油在氧气中的快速燃烧用来冷却燃烧室壁。
    从1930年至1935年,他发射的火箭速度可达每小时550英里,高度达到1英里半。他研制出一种在飞行时操纵火箭的系统,用舵样的装置来偏移气体的排出,用陀螺仪保持火箭向正确方向前进。他取得了多级火箭装置的专利权。实际上他一共获得214项专利。
    但是,美国政府对戈达德的研究工作从未真正地感到兴趣。戈达德有些保守,对人多疑,欢喜独自研究,这些情形更容易使人对他的工作缺乏兴趣。
    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才给他资金,让他设计小型火箭,以协助海军飞机从航空母舰起飞。(戈达德的早期发明之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即闻名的反坦克火箭炮,也得以完善。)
    与此同时,德国也把火箭研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战争武器。战争结束后,德国军事专家被带往美国,询问有关火箭技术时,他们目瞪口呆地说,为什么美国官员不去询问戈达德,他们所知道的一切实际上正是从戈达德那里学来的。
    美国官员未能去问戈达德是因为他一辈子都被人忽视,并且,在他被人重视之前就去世了。他在有生之年了解到了德国的火箭,而且甚至于亲眼见到了,可是没能亲眼见到美国进入空间的时代。不过要是说空间时代是由哪一个人创造的话,那就是戈达德其人。
    1960年,美国政府拨给100万元作为戈达德专利的应用款项---一半作为戈达德的遗产,一半拨给古根海基金委员会。马里兰州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命名就是为了对他表示敬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