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奥基夫
  • 奥本海默
  • 安德森
  • 邦德
  • 邦德
  • 巴纳德
  • 巴丁
  • 巴林杰
  • 奥斯本
  • 奥尼尔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安德森<%=id%>

    物理学家
    安德森(Anderson,Carl David)
    美国物理学家。1905年9月3日生于纽约州纽约市。
    安德森求学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1930年以优等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留校,并一直在该校执教,曾和米立肯合作研究宇宙射线。
    他在研究宇宙射线时,设计了一个用铅板隔开的云雾室。通常,由于宇宙射线微粒的能量极高,所以即使在很强的磁场中,也不易觉察到它的弯曲。铅隔板虽不会挡住粒子的去路;但能减去相当一部分能量,使宇宙射线在穿过铅板后呈现出较明显的曲率,这弯曲的径迹比直线迹能泄露更多的秘密。
    1932年,安德森在研究上述云雾室的径迹照片时,偶然发现有些微粒的径迹除了弯曲方向和电子相反外,其它都和电子的径迹非常相似,看来它们可能是一种带电荷的电子。安德森认为这大概就是两年前狄喇克从数学上推断出的带正电荷的电子。安德森建议把这种新粒子叫做正电子,这一命名被人们所接受。(安德森也曾建议把通常的电子叫做负电子,但未被受纳。)这样,安德森遂以微小优势在这一研究工作中胜过了布莱克特和约里奥-居里夫妇。
    正电子并不是安德森在研究宇宙射线过程找到的唯一新粒子。1935年,当他在研究从科罗拉多州派克峰上的云雾室摄得的照片时,发现一道新的径迹,它比质子的径迹弯曲,但比电子的要直。这一现象最简单的解释是:这种粒子的质量介于质子和电子之间。在这之前不久,汤川秀树在理论上曾预言过这种新粒子的存在。测量表明,它的质量是电子的一百三十倍,即约是质子的四分之一。安德森提议把它称为中介子,人们接受了这一名称,继而又很快简称之为介子。
    由携带巨大能量的宇宙射线微粒所生成的正电子和介子的寿命是十分短暂的。正电子一旦和电子相遇,就相互作用而共同消亡。也就是说,物质消失,而与此相当的能量则以一对γ射线的形式出现。这一过程和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完全相符。后来,布莱克特发现这个过程是可逆的,γ射线也可从转化成电子和正电子,即能量消失,代之以一定的质量。
    一个介子在大约百万分之若干秒的时间里就要消亡。一个带正电荷的介子会变成正电子和中微子,而带负电的介子则变成负电子和中微子。因为这一发现,安德森与赫斯--他在宇宙射线方面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安德森的成就---分享了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3年,人们发现,由安德森的介子(后称之为μ子)所产生的中微子和由电子所产生的中微子不完全一样。这说明由泡利首先预言的这种神秘粒子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又因为每一个都应有与其相对应的狄喇克反粒子,所以还没有两种不同的反中微子---共有四种不带电荷,没有质量的粒子。
    安德森的介子有一个令人失望之处,即它不和原子核发生作用。如果它确实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具有中间质量的粒子,它便应该和原子核相互作用。然而,四十年代中,鲍威尔发现了一种更重要一些的介子,它们被证实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粒子。事实上,1961年发现,安德森的介子除了质量以外,在所有性质上都和电子完全一样。因此,可以这样说,它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很重的电子。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