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蓬斯莱
  • 佩兰
  • 佩雷格里努斯
  • 彭加莱
  • 佩恩
  • 佩尔蒂埃
  • 帕潘
  • 皮内尔
  • 皮卡尔
  • 彭赛列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帕斯卡<%=id%>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帕斯卡(Pascal, Blaise)
    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奥弗涅的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卒于巴黎。
    考虑到他的短命以及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完全献身于神学及内心的反省,值得庆幸的是,帕斯卡是取得非常多的成就。他是个病弱孩子,还在幼年时期就有一次人家认为他活不多久了。可是他在脑力方面是个神童。他的父亲是政府官吏,本人也是个数学家,自己亲自监督孩子的教育,并且决定让孩子首先学习古代语言,因此不让他接触任何数学书籍。
    当小帕斯卡问起几何学方面的问题时,就告诉他几何学是研究图形的,于是他自己进一步独立发现出欧几里得的前三十二条定理,而且顺序也完全正确。(这个故事是他妹妹讲出来的,似乎太妙了而不象是真有其事。)于是使人敬畏的父亲让步了,让孩子学习数学。
    帕刚十六岁时,出版了一本论圆锥曲线的几何学的书,这本书第一次把十九个世纪这前阿波洛尼乌斯*所得到结果向前推进了一步。笛卡儿*坚决不相信十六岁的孩子能够写出这种书来,帕斯卡反过来也不承认笛卡儿的解析几何的价值。1642年刚刚十九岁时,帕斯卡发明了一种计算机,是用齿轮做成的,可以作加减法。他取得了专利权,并把一个模型送给皇家的学术保护人------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他希望由此获利,但没有成功。因为要想造一台完全能够实用的计算机太费钱了。但是,它却是最好的机械装置-------近代的现金出纳机的祖先。
    帕斯卡和律师兼数学家费马*通信,他们一起解决某一个上流社会和*徒兼业余哲学家送来的问题,他弄不清楚当他*掷三个骰子出现某种组合时为什么老是输钱。在了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奠定了近代概率论的基础。
    这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因为它使数学(以及整个世界)不再要求必须绝对肯定。人们开始懂得甚至从完全不确定的事物中也可以得出有用的及可靠的知识。掷一个硬币究竟正面或者反面朝上,在某一特殊情形中是不能预见的。然而,进行大量的这种个别不能预见的试验以后,却可以相当可靠地得出掷硬币普遍性质的结论(正面朝上的次数与反面朝上的次数大致相等)。
    两个世纪之后,象麦克斯韦*等数学物理学家把这种思想应用于物性论中,并且从个别原子的盲目的、随机的、完全不能预见的运动中得出重要的结果。
    帕斯卡还从事物理的研究。他研究流体时指出:作用于密闭容器中的流体上的压力不减弱地传到整个流体,并且垂直地作用在它所接触的所有界面上。这称为帕斯卡原理,它构成水压机的基础,帕斯卡曾在理论上描述过水压机。
    在液体容器中,如果把小活塞压下去,就可以把容器的另一处的大活塞推起来。把大活塞推起的力与把小活塞压下去的力的比就得于大活塞的横截面积与小活塞的横截面积的比。力的加大是由于下列事实:小活塞所走的距离比大活塞来大得多。正如阿基米德*的杠杆一样,两边的力乘距离相等。事实上,水压机也是一种杠杆。
    帕斯卡还对托里拆利*首创的大气的新观点感到兴趣。如果大气有重量,则重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因为你的位置越高,在你上面的空气就越少。大气重量的减少可以用气压表测量出来。
    帕斯卡有慢性病,消化不良,头痛(死后检查证明他的头颅骨变形),失眠不断地折磨着他,所以他想自己不能够爬山。可是,在1646年,他送他的年轻力壮的姻兄弟带着两个气压计爬上多姆山(这山靠近帕斯卡的出生地)坡。在大约一英里高处,水银柱降下三英寸。他又把这个实验重复了五遍。这就十分肯定地证实托里拆利的观点是正确的(尽管笛卡儿表示怀疑)。它还说明大气的上面是真空,这也否定了笛卡儿否认存在真空和整个空间充满物质的论点。(帕斯卡还重复了托里拆利原来的实验,利用红酒代替水银。因为红酒比水更轻,帕斯卡用四十六英尺长的管以装上足够多的液体来平衡大气的重量。)
    在爬山的年代里,帕斯卡受到冉森教派(一个强烈反耶稣会的天文教教派)的影响。1654年,有一次他的驾车的马惊跑,他几乎送命。他把这件事解释为神不悦的证据,于是他更坚决地改宗,这就促使他把短暂的受疾病折磨的余生献给沉思默想、禁欲主义及宗教著述[包括他著名的Pensees(《思想录》)]。这些著作才华横溢使伏尔泰受到鼓舞,但是他除了1658年有一星期牙痛,他为了分心而研究并很快干净利落地解决一卡宣称理性对于了解物理的宇宙是不够的,这样就倒退到泰勒斯以前去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