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里希特
  • 勒维
  • 雷纪奥蒙坦
  • 雷马克
  • 利林塔尔
  • 利巴维尤斯
  • 利比希
  • 里希特
  • 雷梯库斯
  • 黎曼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郎格罕氏<%=id%>

    医学家
    郎格罕氏(Langerhans,Paul)
    德国医生。1847年7月25日生于柏林;1888年7月20日卒于马德拉的丰查尔。
    郎格罕氏出身于医生家庭,1869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大学期间从师于魏尔啸等人。学生时代的郎格罕氏就在魏尔啸的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开始专门从事显微镜下的组织学研究。
    1869年在他博士论文中,他仔细地描述了胰腺的组织结构。他发现胰腺内有许多细胞不同于胰腺主体的细胞群。从此,这些细胞群即被称为郎格罕氏小岛(胰岛)。在较晚的时期,班廷才发现这些小岛的功能是分泌胰岛素,班廷还是第一个用胰岛制备出胰岛素的人。
    1874年,郎格罕氏因结核病被迫中断工作。最后他退居马德拉岛,以期痊愈。直到逝世,他一直从事医学工作。

    德符里斯(De Vries,Hugo Marie)
    荷兰植物学家。1848年2月16日生于哈勒姆;1935年5月21日卒于阿姆斯特丹。
    德符里斯在萨克斯指导下学习植物学,187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78年任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植物学教授。1883年他从事研究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对植物细胞的作用,范托夫受到这项研究工作的鼓舞,继续进行了溶液性质的理论分析,并因而荣获诺贝尔奖。
    德符里斯对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思考,看到它的主要缺陷是没有关于个体可能发生变异的方式的解释,然而只有凭依这个尚未说明的变异方式,才能解释进化。德符里斯设想了一种学说,说明不同的性状是怎样地可以彼此独立地发生变异,又在许多不同的结合体中重新组合。这个学说事实上相当于孟德尔学说的再现。
    1900年时他已经对植物进行了足够的研究,这使他确信他制订的定律正确无误。在表以前,他翻阅了前人的文献著作,看看是否还有其它有关的论点。不难想象,当他偶然地看到孟德尔的论文,并且发现他自己的定律已经在一代人以前被详尽地制定出来时,他的惊骇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也是在1900年,另外两个德符里斯所不认识、他们彼此也不认识的植物学家,一个在德国,一个在奥地利,也都各自研究并且制订出了遗传定律,也各自查阅了前人的文献并且同样都看到了孟德尔的论文。
    三人中没有任何一个做过任何努力试图把这件功勋据为己有,而至少从智力方面来看,这都是他们本人的独立的发现,也会为他们赢得不朽的美誉。他们的表现写出了科学史上最灿烂的篇章。每个人都本着真正的科学家的完美无瑕的诚实宣布了孟德尔的发现,同时只把自己的论文列为定律的佐证。因此,遗传定律仍旧名为孟德尔定律。
    由于1886年的一项偶然的发现,德符里斯在一个方面超越了孟德尔的成就。在此以前不久,美国的月见草已经引进荷兰,德符里斯在一次外出散步时,偶然发现了一片生长在一块荒芜的草地上的月见草。植物学家的敏锐目光顿时就看出,其中有一部分显著地不同于其余部分。
    他把它们采集回来,单独地又混合地加以培植,也发现了孟德尔曾经得到的结果。但是他又发现,偶尔会生长出一种与其他显著不同的新变化,而这个新变种在以后的世代中永续不绝。
    进化不再是只能喻之于理论而不能观察到的无限缓慢的进程了。在这里,它就发生在德符里斯的眼前,新变种的形式可以预期,进化的实验也可以实现。当时,贝特森也正在沿着这个方向前进。
    德符里斯发展了一个通过突然跳跃即突变(原出拉丁字,意为“变化”)实现进化的新学说。事实上,这种事情对牧人和农民来说从来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经常看到产下畸形或“变态”的生物,甚至会对其中某些畸形性状加以利用,例如1791年的短脚羊(突变品种),因为这种羊不能跳越围栏,所以被认为有用并被保留了下来。此外,某些象赫胥黎和内格利等十九世纪的进化论者,也曾经提出过跳跃式进化的见解,但没有提出证据。
    不幸的是,牧人通常并不从他们的观察引出理论性的结论,也不把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告诉科学家,而科学家们也不把研究工作同放牧的技巧结合起来,检验他们的理论(至少在十九世纪结合得不够经常)。直到1901年才由德符里斯把理论同观察结合起来。
    不管怎么说,由于重新发现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并且以自己的突变学说作了补充,德符里斯堵住了达尔文学说的漏洞,成功地健全了它的结构。突变学说由于指出种质毕竟可以改变也修正了魏斯曼的学说,虽然这些改变的性质只是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才逐步地得到充分的阐明。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