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赫尔茨贝格
  • 赫兹
  • 海威留斯
  • 亥姆霍兹
  • 汉勒
  • 洪堡
  • 洪堡
  • 华伯
  • 赫兹
  • 黑尔里格尔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哈恩<%=id%>

    物理学家
    哈恩(Hahn,Otto)
    德国物理学家。1879年3月8日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68年7月28日卒于格廷根。
    哈恩是一位商人的儿子,他在大学是个成绩平常的学生。在慕尼黑他就学于拜耳,进入研究生院后,他在那里发现了自己的才能。1901年他在马尔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此后他到国外继续深造。
    1904年他与冉赛在伦敦工作。冉赛劝说他继续进行研究。1905年他继索迪之后到加拿大与卢瑟福一起工作,而交换索迪到英格兰与冉赛共同研究。1906年哈恩回到德国与费希尔一起工作。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1928年成为威廉化学研究所所长。
    他在研究工作的初期,协助研究出钍的放射分裂的一些中间步骤。其后,于1918年他与长期共事的迈特纳共同发现了新的元素镤。1921年他俩又发现了核同质异能素,即那些原子核中具有相同的亚原子粒子,而仅在能量和放射性分裂的类型上有所区别的原子。
    然而,哈恩真正出名是在十五年之,这是与用中子轰击铀有关的研究。中子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费米第一次用来作“射弹”的。
    费米取得的成果人们一直弄不大清楚,有人猜测他制出了比铀还复杂的人造元素。哈恩与迈特纳和其它人都研究过这种情况。他们用钡处理被轰击过的铀,使钡带来部分强烈的放射性物质。这使他们怀疑用中子轰击铀的产物之一是镭,因为镭的化学性质与钡非常相似,可以期望在任何化学操作中镭总会和钡一起出现。可是,在钡处理过的碎片中没有找到镭。
    1938年哈恩在与施特拉曼一起工作时,他们开始怀疑会不会就是钡本身---当然,放射性的钡是在用中子轰击铀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被加入的钡带下来的。可是钡原子比铀原子轻得多,以致只有通过铀原子的对半分裂才能生成钡。这样的对半分裂(铀核裂变)在原子核的研究工作中还从未听说过,哈恩对于是否发表这个见解犹豫不定。1939年1月他公布这个发现时小心翼翼地不把它们解释为有代表性的核裂变,作为一个化学家化不希望与物理教条相对立。
    流亡在外的迈特纳(或许她感觉没有什么顾虑)在一个月之后断然发表了核裂变的见解。
    由于哈恩发现核裂变,他于1944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金。当时德国纳碎政府对于核裂变的潜在能力还一无所知,这对于世界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哈恩很少去作实验。1946年,战争已经结束,哈恩成为西德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主席,他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他1960年退休。
    然而,这个核裂变的消息被玻尔带到了美国,由于齐拉特的努力,使美国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继续进行,其结果导致原子弹的诞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战事结束之后,哈恩与劳厄、海森伯和魏茨泽克一起被美军拘留,正是在拘留期间,他听到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消息。
    哈恩想到他个人的责任是很重大的,甚至一时想到*。然而比起被哈金斯从其理论基础上预言的热核炸弹来,核裂变炸弹的威力还算是小的。这次战争之后,哈恩是*的坚定反对者,1957年他拒绝与西德生产这种*的计划进行合作。1966年他被授予由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颁发的费米奖金。他是荣获这种奖金的第一个外国人。
    为了纪念他,在他死后,将第105号元素命名为罕(hahniu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