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科学技术 >> 地球科学 >> 正文  

陆地抑制全球变暖能力被高估

来源:《自然》       更新时间:2011-7-16 11:37:27
 
  湿地、森林和草原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则意味着,这些“碳总汇”抑制气候变化的能力可能减弱。   科学家说,陆地生态系统对抑制气候变化的速度至关重要,因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也提高了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但根据7月15日发表于英国《自然》周刊上的研究报告,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导致土壤、稻田和湿地释放出另外两种效力比二氧化碳高出很多的温室气体。   美国亚利桑那北部大学科学家、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凯斯·格勒尼根说:“研究表明,陆地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暖的能力被高估了。”   科学家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很多植物的生长将加快,从而使大气中更多的二氧化碳被清除。但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浓度的升高却抵消了这种积极作用。   科学家此前预测,陆地中碳储量的增加使陆地具备了抑制气候变化的能力,但格勒尼根及其同事计算出,土壤释放的温室气体增加可能会将这种能力抵消至少16.6%。   格勒尼根说,这意味着全球变暖的速度实际上可能高于预期,而且科学家用以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复杂的电脑模型也需要调整。   同是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的效力分别是二氧化碳的约300倍和21倍。这两种气体都是由土壤中的微生物产生的。格勒尼根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对水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其结果是,土壤湿度增加导致微生物产生更多的一氧化二氮。根系更发达的植物可以在土壤中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导致土壤释放更多的一氧化二氮。   格勒尼根说:“土壤中的有机物越多就意味着活跃的微生物越多,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产品之一就是一氧化二氮。”   他还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进入土壤中的碳增加了,这些碳就是微生物正在制造的甲烷的来源。”   这项研究结果基于对其他十几项研究的分析,以及对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的影响的实地观测。   格勒尼根说:“如果我们是正确的,那么就意味着,电脑模型高估了(陆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它们没有考虑额外产生的一氧化二氮和甲烷。”   二氧化碳对植物的生命和维持地球温度都至关重要。   科学家说,燃烧化石燃料和采伐森林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在破坏自然环境并导致全球变暖。(来源:新华网)  

  • 上一篇科学技术:

  • 下一篇科学技术:

  • 新证据表明霸王龙也会同类相食

    科学家或发现迄今最大质量恒星

    高效储氢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

    百色六怀山遗址周边新发现旧石器

    新疆沙冬青蛋白质组学研究获进展

    科学家揭开“咖啡环效应”之谜

    癌症在古代已相当普遍

    科学家称地球不会遭到”死亡之星

    牛胃微生物酶可助开发生物燃料

    研究发现月球上水数量远超预期

    湖泊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研究取

    激光有助于辨别震后断层区
    地球科学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摄影师拍到大猩猩沉思 摆出“思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如何“解
    普通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四川凉山发生雷暴天气 6名放牧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印环境部长指责哈利·波特造成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嫦娥三号有望2013年登月
    [航空航天]“阿特兰蒂斯”号成功升空 最后
    [航空航天]火箭研发团队:长二F火箭四大创
    [航空航天]我国最小卫星运行八天八夜 皮星
    未解之谜
    [UFO飞碟]杭州UFO事件暂无证据表明与外星
    [麦田怪圈]麦田怪圈之谜8视频
    [麦田怪圈]UFO制作麦田怪圈的过程视频
    [UFO飞碟]英国军官称监测到UFO舰队 被令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试管婴儿之父获诺贝尔奖 首位婴
    [生物*医学]旅客禁携燕窝转基因生物材料入
    [生物*医学]我国科学家发现肝癌“元凶”
    [生物*医学]奶粉“早熟门”催热“催乳师”
    动物世界
    [动物趣味知识]工人在山上挖泥挖出金蛇后怎样
    [动物趣味知识]大海里海狮,海象,海牛等哺乳动
    [动物趣味知识]哪些动物产品进境不需要审批 
    [动物趣味知识]改鲨鱼的d数是怎么分布的? 
    科普文章
    [物理实验研究]物理如何进行探究活动
    [化学学科信息]甲醛分子式及其对孕妇有哪些危
    [化学学科信息]钢的家族
    [化学学科信息]从高考题分析谈如何重基础、重
    [物理教学]物理要每天做三道难题
    [化学教学教研]中考冲刺复习注意总结归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1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