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科学技术 >> 化学科学 >> 正文  

引入应变可调节氮化镓发光性能

来源:《纳米快报》       更新时间:2012-7-15 21:52:54
 
  作为一种使用最广泛的III-V族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由于其具有卓越的电致发光特性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光电器件的制备中, 包括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和平板显示器等等。随着电子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制备柔性的或者可印刷式的光电器件成为一种巨大的需求。其面临的主要的挑战就是各种光电器件在有自身形变存在的情况下,工作性能将会发生什么改变。 最近,基于压电光电子学效应,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讲席教授王中林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当在氮化镓的薄膜中引入应变时,其电致发光性能可以得到调节,其中外量子效应在现有的试验条件下可以得到5.84%的改善。在未来的应用中,可以通过在光电器件制备过程中预先引入适当的形变,使其发光性能得到最佳优化。这项成果发表在6月在线出版的《纳米快报》上。   压电光电子学是压电效应、光子特性和半导体特性三相耦合的一种效应,它通过应变引起的压电势来调节和控制电光过程,或者反过来利用电光过程调节和控制力的作用。该效应由王中林小组于2009年首次发现。在过去几年的研究中,这种力、电、光的三相耦合被用于优化光电池,提高光探测器的灵敏度,以及提高发光二极管的效率。这项由胡又凡,张岩和王中林等最新的研究中,两块透明的ITO电极沉积在镁掺杂的氮化镓薄膜上,得到一个ITO-氮化镓-ITO (金属-半导体-金属)的器件结构。 通过在器件中引入不同的应变条件,金属-半导体接触界面处的电致发光性能可以得到调节。这是因为,作为一种压电材料,当氮化镓薄膜中存在适当的应变时,将会在金属-半导体界面处引入带正电或者带负电的压电极化电荷,这些极化电荷的存在会调节界面处半导体材料中少数载流子的注入效率,而该效率将会直接影响到界面处的电致发光性能。该项研究结果发现,对于氮化镓薄膜中浅能级杂质相关的电致发光过程,其外量子效率可以得到5.84%的改善,而对于深能级杂质相关的发光过程,其外量子效率的改善只有0.54%。这表明,压电光电子效应对于前者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作为一种主导的光电器件材料,该项研究成果提供了氮化镓薄膜在应力存在的条件下其光电特性的影响,对于这种材料未来在柔性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来源:科学网)  

  • 上一篇科学技术:

  • 下一篇科学技术:

  • 桔子抗氧化效果或远高于维生素

    将新技能下载到大脑有望实现

    科学家发现导致肥胖基因

    科学家首次绘制南极冰川运动地图

    科学家用尘埃颗粒模拟气候变化

    研究称火山爆发不会“速冻”地球

    无包膜dsRNA病毒入侵机制研究

    癌症干细胞或确实存在

    抑制某基因可降低乳腺癌风险

    基因让懒螃蟹变“马拉松”选手

    褐矮星也爱“搭便车”

    岩藻糖转运蛋白研究取得新进展
    化学科学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江西全南县发现树龄超400年野生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瑞士潜冰摄影师冒险拍摄水下冰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赞比亚鳄鱼突袭大象 可能因太饿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揭秘树懒孤儿避难所幸福生活(组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美科学家称火星或有洞穴 长达9
    [航空航天]前苏联碎片今晚或撞向国际空间
    [航空航天]美航天局公布大推力火箭计划[图
    [航空航天]党中央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科
    未解之谜
    [UFO飞碟]UFO飞碟目击.中国古代曾有飞碟
    [未解之谜新闻]英军曾数次射击入侵UFO 均未击
    [麦田怪圈]揭秘麦田怪圈的始作视频
    [UFO飞碟]激动视频 解读2011年8月30日广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科学家发现免疫系统中的“维和
    [生物*医学]人类死亡时感官消失有先后 先丧
    [生物*医学]揭秘泰国变性手术全过程(组图)
    [生物*医学]人工合成XNA可实现DNA功能 生命
    动物世界
    [动物趣味知识]一只猴一条蛇一只鸟怎么才能全
    [动物趣味知识]中国有多少种蛇有图片 
    [动物世界]科普:视力惊人的秃鹰也有盲区
    [动物趣味知识]人类模仿动物特点发明了什么?
    科普文章
    [数学教学教研]不要怕平方
    [化学学科信息]高考食谱:多吃鱼蛋奶 少食冷油
    [生命科学]DNA损伤反应中p53动力学机制研
    [力学]地球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力由什么
    [科学考古]曹操墓发掘方回应“造假说”
    [地球科学]月球能释放快速移动氢原子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1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