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科学技术 >> 生命科学 >> 正文  

科学家解析一种新特异自噬基因

来源:《自噬》       更新时间:2011-1-27 22:39:21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线虫中发现了1个多细胞生物特异的自噬基因,命名为epg-8 (ectopic PGL granules),并发现这一基因编码的Atg14同源基因在自体吞噬(autophagy)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噬》(Autophagy)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张宏研究员,第一作者是杨培国博士,张宏研究组近年来在自体吞噬研究领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今年6月还在Cell上发文,报道了4个多细胞动物特异的自噬基因,让我们对高等生物中自噬机制有了进一步了解。   细胞自噬作用是真核细胞中一种高度保守的降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质中的内含物包括蛋白聚合体以及组织、器官等会被一个双层膜结构的囊泡包裹,这个囊泡叫做自噬小体,自噬小体形成后即被运送到液泡或溶酶体中被降解,其中的物质被循环利用。这一过程可以协助细胞在各种压力胁迫状态下得到缓解。目前对于细胞自噬作用分子机制的了解几乎都来源于对酵母的研究。但是我们对于真核高等生物中特异的重要自噬组分却知之甚少。   参与细胞自噬的多数分子(简称为atg基因)在酵母和多细胞动物中是保守的,但部分重要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不保守的,难以通过序列比对找到相关同源基因。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线虫作为模式生物进行遗传筛选,得到了1个多细胞生物特异的自噬基因,命名为epg-8 (ectopic PGL granules)。epg-8缺失功能后,P颗粒的降解发生缺陷,同时epg-8突变体也具有其他自体吞噬突变体的缺陷,例如不能降解其他的自体吞噬底物、线虫生长发育延缓、在饥饿情况下的存活能力降低等。epg-8编码线虫特异的蛋白,蛋白序列比对发现其和酵母中Atg14以及哺乳动物Atg14L序列差异很大。但结构域分析表明其含有两个连续的coiled-coil结构域,并且与线虫中Bec1相互作用,进一步验证epg-8在线虫发挥Atg14的功能。   张宏博士研究组去年发表在Cell杂志上文章也获得了胞内自体吞噬作用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他们发现自体吞噬作用优先降解蛋白聚合物,尤其是在动物体发育的过程中,选择性自体吞噬倾向于选择具有显著生理学意义的蛋白聚合物。(来源:生物通 万纹)  

  • 上一篇科学技术:

  • 下一篇科学技术:

  • 多巴胺基因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

    科学家制作南极冰下盆地地形图

    微流控技术研究获新进展

    杏仁或有助预防糖尿病和心脏病

    火星北极冰冠特征源于重力风

    骑车可帮助判断帕金森氏症类型

    研究发现肥胖儿童更易孤独

    “敬老”意识或由基因决定

    网游玩家破解蛋白质结构

    新型光学探针与活细胞成像研究获

    研究显示积极回忆令人幸福

    单层石墨烯磁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生命科学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小小知更鸟也“懂”量子力学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15岁女孩患罕见病脊柱侧弯180°
    普通自然地理[]千年极寒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北极上空40%臭氧层破损创历史新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探索宇宙射线源头:可能来自于
    [航空航天]“阿特兰蒂斯”号升空 开始11天
    [航空航天]首个太空机器人今日将升空
    [航空航天]NASA拍到太阳耀斑和日冕喷射物
    未解之谜
    [麦田怪圈]ufo视频5月23日在俄罗斯克拉斯
    [麦田怪圈]UFO制造麦田怪圈现场珍贵录像,
    [UFO飞碟]罗马尼亚议会上空现神秘光圈 酷
    [UFO飞碟]激动网 解读2011年8月30日广州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专家提示西瓜属生冷食品 六类人
    [生物*医学]外媒赞中国破解致命病菌密码
    [生物*医学]健康老龄化是缓解人口老化压力
    [生物*医学]常服伟哥人容易染艾滋? 哈佛专
    动物世界
    [动物趣味知识]家里有老鼠怎么办??????
    [动物世界]母亲在暴雨中触电身亡 小猴被援
    [动物趣味知识]哪里能找到《发现青藏高原裂腹
    [动物趣味知识]为什么蟑螂又叫“偷油婆”? 
    科普文章
    [力学]杠杆原理
    [物理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
    [生命科学]神经网络稳态可塑性研究获进展
    [化学课外知识]您会鉴别衣料吗
    [化学实验]初中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常见错
    [物理教学]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识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1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