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自然地理 >> 正文  

听说今年是千年极寒是真的吗?

来源:N       更新时间:2010-10-16
 
听说今年是千年极寒是真的吗?

 

 

北半球今冬将迎“千年极寒”中国恐难幸免(图)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0984952.html新闻都说了,自己看看~~

 

很可能是真的。

 

专家根据气候变化对今年冬天的天气预测,在北方的要注意一点了,南方的不会出现那么夸张的变化吧,最好还是自己多看看了解气候知识,根据今年气候巨变的情况和能量平衡原理去理解吧

 

北半球拉响极端寒冬警报“拉尼娜”扰乱暖流活动,欧洲或现千年一遇寒冬,中国也需警惕低温天气宋世锋今年夏天,罕见的高温袭击北半球,从美东、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130年来最热的夏天,但入冬后气温开始骤降,北半球气温可能要比往年偏低。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将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这种异常气候与干扰大洋暖流活动的“拉尼娜”现象有关。加拿大寒流袭小麦减产受今年入秋后天气比正常年份寒冷的影响,加拿大已发出警告,指出今年小麦和用于生产食用油的油菜籽产量会显著下跌20%。加拿大艾伯塔省近日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霜冻,气温低至零下4到9度,导致部分农作物质量受损。加拿大的统计数据显示,寒冷天气和雨水也推迟了西部草原省份的播种时间,今年小麦和油菜籽产量会显著下降。加拿大统计局预测,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和艾伯塔省的小麦产量将为2000万吨,较去年降18.5%;油菜籽产量会减少16.3%。由于许多小麦出口国今年都因天灾而歉收,如俄罗斯受山林大火影响导致小麦大减产,澳大利亚也减少出口量,使人关注严寒天气会不会进一步影响粮食供应,刺激全球粮价。墨西哥湾暖流缩小今年夏天美国、欧洲和亚洲都频频频创下历史新高温,尤其是欧洲地区,但是这个冬天可能正好反过来,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即将来临的冬天,欧洲地区恐怕会出现超低温的极端天气,欧洲民众可能面临千年以来最冷的寒冬。波兰科学家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形态,是因为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减缓所致。这股洋流是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要角之一,但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剩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其中和极地南下冷空气的效用,而且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在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气象局5日表示,“拉尼娜”现象已经有进一步增强的态势,并且可能持续到2011年初。英国9月底气温30年最低去年英国遇到31年来最冷的冬天,《每日邮报》5日又指出,英国可能要再次面临一个俨如北极气候般的寒冬。该报引述曾准确预测今年酷暑夏季的英国独立气候预测机构“积极天气解决方案”的预报说,英国今年冬天会出现猛烈暴风雪,情况将持续到明年1到2月,低温将接近去年苏格兰冬天测得的零下22.3度的纪录,暴风雪也随时将瘫痪当地交通。该组织高级气象预报专家乔纳森·鲍威尔4日预报说:“大多数人觉得不会接连遇到两个极端严寒的冬季,因此他们觉得今年入冬之后天气会比较温暖。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冬季将会和去年冬季一样冷。”英国气象局也表示,苏格兰9月25日测得摄氏零下4.4度,是英国近30年来最寒冷的9月夜晚,未来恐怕要再面临一个类似北极的寒冬。俄罗斯预测明年1月酷寒俄罗斯电视台fobos气象播报专家瓦迪姆·扎沃琴科夫6日表示,“一般预报下一个月的气候准确率仅有70%,不过寒冷的气候肯定将无法避免,特别在11月之后,结果会更明朗。”目前俄罗斯中部部分地区已有低于过去同一季节均温的气温出现。俄罗斯水文气象中心稍早前预测,当地冬天最冷的月份将出现在2011年1月,到时候将会出现摄氏零下25度的低温。俄罗斯政府现在已经未雨绸缪制定紧急计划,在异常寒冬到来时对幼儿园、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强保护。俄罗斯政府由于担心流浪人员可能无法度过如此严寒的冬季气候,已经下令要求社会工作人员和警方随时待命,必要时进行强制介入,对流浪人员进行安置,防止出现有人冻死街头的现象。中国东北华北大风降温中国的气象部门也曾警告,今年要预防秋汛及寒冬。中国华北、东北地区近期的天气也较正常偏冷。上月中,中央气象台曾发出预报,指出9月底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较频繁,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等地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至2℃,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的局部地区气温偏低幅度更达3℃。中央气象台5日又指出,新一股冷空气袭击中国北方地区,东北、华北地区会迎来大风及降温,未来3天局部地区气温将下降8℃以上,一些地区更会有大暴雨。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雪灾也与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今年“拉尼娜”活动强烈,值得密切关注。小资料:什么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却截然相反。“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译音,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就连名字也与其相反,是西班牙文“圣女”的译音,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在中国,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在秋冬季会使华南的东北季候风较强,使冬季气温比正常情况低。宋世锋中新南京今年冬天可能比较冷于丹丹不少市民感觉到,今年南京的秋天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到来了,几乎没有任何的过渡。今年9月22日,南京正式入秋,是本世纪以来入秋最早的一年。而气象专家表示,这其实和今年冷空气来得早且频率高有关。今年中秋前后,我国就迎来了一场强冷空气,局部降温10-15℃,国庆期间冷空气也频频造访我国北方地区。秋天冷空气就来势汹汹,会不会导致今年入冬也会提前,而南京今年会不会是个冷冬?对此南京的一位气象专家告诉记者,从秋季冷空气的强度无法来具体预测冬季的冷暖,南京的冬季平均长达123天,其对于冷暖的评估要等到冬季结束。中央气象台会对气候中长期变化进行预测,但这要从大气环流的整个系统来考虑,秋季冷空气的强弱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个“拉尼娜”年,拉尼娜现象很有可能于10月份开始,在冬季加强并持续。“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那么如果出现拉尼娜现象,对于我国的影响就是容易出现冷冬热夏,即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夏季偏高。所以中国气象局曾经提醒过,要注意今年冬天可能出现低温现象。因为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就在“拉尼娜”气候的影响下,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暴雪、冰冻袭击。所以并不排除今年冬季会比较寒冷,而且概率较高。

 

  • 上一个自然地理:

  • 下一个自然地理:

  • 俄科学家成功复活三万年前植物种

    乌拉圭受漏油污染企鹅重返大海(组

    摄影师给小狐狸拍照反被偷拍(组图

    袋鼠示爱做出人类亲热动作(图)

    英退休老人种出8.15公斤巨型洋葱

    澳洲发现6.5亿年海绵化石或为最早

    把猴圈在家中当宠物养 女主人被抓

    为什么鱼有淡水鱼、海水鱼之分?

    自然界伪装高手:兰花螳螂蹲坐花丛

    俄罗斯女科学家裸体与白鲸冰海中

    巴西发现2亿年前迄今最完整迅猛鳄

    新生狒狒与父亲对吼 气势十足(图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世界地理]江苏沿海10天两次地震 专家称非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英现麦田怪圈及心形树林 农场主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气象专家解析沙尘成因 称不算特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摄影金像奖得主疑抄袭续 组委会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英摄影师拍到罕见冰彩虹曾疑为
    [航空航天]王跃“飞向火星”百天感觉良好
    [航空航天]霍金:人类只有开拓太空殖民地
    [航空航天]军人专家透露12年前我国多个空
    未解之谜
    [麦田怪圈]UFO专家解密麦田怪圈视频
    [UFO飞碟]解密档案称丘吉尔二战时下令掩
    [未解之谜新闻]英国发现2010年首个麦田怪圈(组
    [未解之谜新闻]印度男孩腹部天生长双腿和手臂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奥地利人越来越高 20岁女性平均
    [生物*医学]重粒子除癌能力远超光子射线
    [生物*医学]美国 老年人网上冲浪或可延缓大
    [生物*医学]《基因组研究》:胚胎干细胞发
    动物世界
    [动物趣味知识]有哪些方法能送走小猫 
    [动物趣味知识]谁能帮我办张野生动物饲养证 
    [动物趣味知识]壁虎从高处摔倒地上为什么摔不
    [动物趣味知识]qq开心农场作物全程用肥料对经
    科普文章
    [力学]牛顿第2定律适用在哪?
    [化学教学教研]中考化学的开放性试题详解
    [前沿科学]研究发现联觉者具有超凡记忆力
    [化学实验]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化学教学教研]如何有效应用时间的有限和无限
    [化学学科信息]怎样进行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1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