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偶蹄目(Artiodactyla), 牛科(Boridae),山羊亚科 (Caprinae),藏羚属 (pantholops),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被列入附录1。是世界范围内严格保护和禁止贸易的物种。藏羚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南部,过去在印度和尼泊尔少量分布。20世纪初,藏羚种群总数在100万只以上,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代表。80年代末期以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每群数以千计的藏羚在旷野中奔跑,铺天盖地,尘土飞扬的气势令人惊叹。但是,由于国外藏羚绒制品非法贸易的驱使,80年代末期开始,国内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大肆捕杀藏羚,而且犯罪手段日益武装化、团伙化,使藏羚遭到了空前的厄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日益缩小。据1999年有关权威人士估计,藏羚种群总数大约不到7.5万只。
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种群,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藏羚羊主要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组织开展武装反盗猎行动,特别是1999年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组织青、新、藏三省区进行的“可可西里1号行动”对严厉打击盗猎犯罪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年10月在西宁召开藏羚羊保护及贸易国际研讨会并发布《西宁宣言》,促使有关藏羚绒制品的加工、消费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盗猎犯罪发案率明显下降,特别是今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境内尚未发生一起既遂的盗猎案件,藏羚种群也有所恢复,保护工作取得了80年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藏羚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俗称藏羚羊,因其雄体的长角特别对称而且基本挺直,从远处侧视往往会看成一个角,又曾被人称为“独角兽”。
藏羚体形较大,雄体体长在1350-1450mm,肩高780-970mm,雌体体长1030-1300mm,肩高700-920mm,头形宽长,吻部宽阔,鼻腔明显鼓胀,鼻孔几乎垂直向下,整个鼻端被毛。无眶下腺。上唇特别宽厚,雄体有一对特殊的长角,直竖于头顶之上,仅角尖微向内向前弯曲。角有环棱,角前面环棱突出而后面环棱和缓,角尖光滑无棱。雌羊无角,乳头一对。尾短小,尾端尖。四肢匀称,强健,蹄略侧扁而尖。除头部、四肢下部及尾内侧以外,通体绒毛厚密,毛形直,有波状弯曲,绒纤细柔软,绒纤维直径一般在10-12微米之间,最细6微米。藏羚身上有一特殊的构造, 即在腹部内侧相对后肢处有左右两个向腹内的空囊,从收缴的藏羚皮对其进行观察,发现空囊内有黄色分泌物结晶,对其成分尚未进行分析。
藏羚的被毛色调夏季深,呈黄色,冬季淡,呈沙色,个别雄羊几乎通体呈白色。
藏羚头骨长,鼻骨宽短。泪骨平坦无凹陷,后缘组成眼眶的前缘,而上缘大部分与额骨相接,并与鼻骨相连。藏羚的齿式与一般的牛科动物齿式有别,上前臼齿仅2枚,上臼齿3枚,下颌门齿细小,左右侧各3枚,下犬齿与第三下门齿紧贴,大小、形状与下门齿类似,下前臼齿2枚(幼体3枚),下臼齿3枚。齿式为0•0•2•3/3•1•2•3=28(其它牛科动物齿式为0•0•3•3/3•1•3•3=32)。
有关资料证实:藏羚皮质地柔软,可制革,适合做皮衣、手套的原料。肉味鲜嫩,亦无腥骚味,毛可用于防寒用品的填充料,藏羚角具有镇静、解热等药用功效,将角烧成炭,可治甲状腺肿大、胃炎、久泻及催产等,同时藏羚角也是多种工艺品的原料。而真正给藏羚带来灭顶之灾的是其纤细的绒,由于藏羚绒织成的沙图什披肩成为殴美贵妇们追逐的时尚,在藏羚绒制品非法贸易巨额利益驱使下,国内不法分子大肆捕杀藏羚,使其种群剧降。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种,生活于海拔4100-5500米之间的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等环境中,主要食物有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beraeae)以及绿绒蒿属 (Meconopsis)的植物。藏羚对低海拔高含氧量的环境不适应,因此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他场所饲养藏羚。
藏羚营群居生活,每群由数只到数百只不等,产仔期和迁徙途中可以看到数千只组成的特大群体。一般无固定的栖息地,除个别小群体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固定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