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改革中小学德育管理体制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6-25 10:34:43 |
|
|
目前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有班主任,团、队、会和政治课。
这些组织形式在以往曾起过很大作用,在目前也是需要的,但重要的是应该对现有的德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其管理方式上,我认为:
首先,应改革班主任的管理方式。
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组织,学校对学生所实施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所以班级管理方式的好坏,对完成德育任务的好坏关系极大。目前班级的管理方式是班主任代表学校行政,对一个班行使组织权、领导权和指挥权,班主任在学生中是绝对的权威,在班里说什么是什么,特别是在小学,学生对班主任唯命是从。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甚至会影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这一切,都与我们要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主意识、自我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强,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新型人格是相违背的。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
要改革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并不等于说不要班主任,只要有班的组织形式存在,就需要有管理班级的老师,但这位老师应是班级工作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班上的事物,因此班主任不应该包办班上的一切事物,在处理班上的问题时,不应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而应该引导学生讨论,由学生集体说了算,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将学生组织好,帮助学生选出班上的领导核心,使学生学会过民主的集体生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班上的事务。这样班主任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由自己亲自包办班上的工作,变成指导学生去做,由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变成学生集体讨论决定。在指导学生管理班上事务的过程中,对学生就是一种培养和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为集体服务的良好品质,而且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应改革团队会的管理方式。
学校中的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更应该把一切工作的组织权、决定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这些组织中的主人,即使在小学,辅导员也应是只起辅导作用,不应包办太多。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组织中更快地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以促进他们德育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改节政治课教学。
政治课是向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比班会、团、队、会活动更重视讲道理和知识,为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党、关心集体、为人民服务等良好品质、特别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矗它虽是一门讲授系统政治、思想、道德知识的课程,但不能完全像一股知识课那样讲授,因这是一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的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懂得它的意义,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使知识逐步转变为学生的思想、信念,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指导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当前,一般是把政治课当成一般文化知识课讲授,教师讲,学生记,到考试时背题、答题,这样即使学生的考分很高,但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不一定很大,所以应该进行必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让学生动脑子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及自己的思想行为实际,学会判断是非,这样才能把道理理解透,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将知识逐步转变为自己的意识。如有些学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教育的特点,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专题,选一些典型例子,让学生读书、讨论、参观、访问,教师在对学生积极引导的基础上,最后作出总结性的发言,这就有利于克服政治课中的形式主义。
要使学生具有现代人的思想道德风范和道德能力,只改革旧的德育的组织形式是不够的,还应在改革旧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使破与立结合起来。
第一,建立社会教育委员会。
该委员会可将社会有关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及时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动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还有利于防止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对学生思想的腐蚀。实践证明,这样做的学校教育效果是很好的。因为学生也是生长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主动与社会挂上勾,就可以把学校的教育意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同样良好的教育影响。
第二,建立家庭教育委员会。
家长与孩子有较深厚的感[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多方面、多层次、多方式地进行道德教育 下一个化学: 延安精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修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