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物理 >> 物理教学 >> 正文  

“问题探究式”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8-16 21:31:34
 
    现代教育目标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法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知体系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法以灌输式为多,课堂教学若继续沿袭这种模式,就无法实施索质教育。
  
  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学生的认知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正好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限于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由教师根据数学内容及要求,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重视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数学法中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做法,建立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多向思维交流的新型关系,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景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充分设想、发表见解,进而设计实验,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具有的特点是:
  
  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法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其主要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发散思考,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检验猜想,得出结论,迁移运用,指导实践。
  
  下面以“光的折射”一课为例,淡谈“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光的折射”这一课题中折射定律和折射率是高中光学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折射定律的得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折射定律,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用折射定律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从创新能力培养来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而利用问题探究式教学,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猜想,设计实验,主动探索,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定律。学生自始至终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充当主人的角色,保持着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应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来对课堂教学可做如下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先让全体学生来做一实验,在碗中放一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刚好看不见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学生仔细现察实验现象。原来看不见得的硬币倒人水以后看见了,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此时,教师提出要圆满地解释这一现象,就是这一课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然后,出示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让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到玻璃砖表面,学生观察到一部分光被反射,还有一部分光进入玻璃之中,教师指明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转动玻璃砖,并请学生继续观察实验现象:光由空气斜射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由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入射角减少,折射角减少。随即教师提出问题,除此定性的关系外,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的关系?
  
  2.发散思考,大胆猜想,引发探究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果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入射角和折射角定量关系的人,你认为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沿不同的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不是无根据的幻想,而是在客观事实上的一种猜想。证实这些猜想是否正确的基本方法是实验,被实验肯定的,就是自然规律;被实验否定的,应该放弃,重新提出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
  
  3.设计实验,分组探索,寻求规律
  
  教师提出问题:(1)要证实这些猜想是否正确,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如何设计实验?(2)列出所用的器材,讨论具体的步骤和在操作中应观察、记录和注意什么?经过分析综合,确定用“插针法”来进行实验,测出入射角为时的折射角。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设计的方案实验,边做边记,教师巡视,注意操作是否合理,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并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和教师、同学、教材、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了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学生在探索中,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综合分析,检验假设,得出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列表比较分析、计算、检验。归纳结论。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教师展示几组实验做得好的同学的数据表,供大家参考,交流。由于学生亲身实验,再对数据进行比较、概括。分析,思维加工,总结结论,经历了科学家一样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明白发现总是要经过曲折艰辛的过程,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时启发学生,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总是经过实践、假设,再实践、修正假设不断探索的过程。
  
  5.移植应用,亲身实践
  
  教师投影出示练习题。例题:一束光以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折射角为,求:(I)介质的折射率n;(2)若入射角减少;介质的折射率n;(3)若光以的入射角由介质射入空气,折射角r。实践题:让学生课外去找一个广口瓶和一根有刻度的直尺以及足够的水,设计一实验粗略测定水的折射率。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也是学生把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和索质的延续。
  
  最后,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提出这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基本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注重学生对知识过程的理解,坚持学生活动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和认识其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探究性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智能、品德、心理等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现代人才。
  • 上一个物理:

  • 下一个物理:

  • 人身上的杠杆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

    “万能机器人”:新款机器人能自

    美国发明创新电子眼镜 可支持自动

    浮力原理演示器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的改进

    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阴极射

    寻找看不见的物质:科学家测暗物

    高中物理引导性探究教学的实践与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电

    黑洞无休止的吸收能量之谜

    电热水壶水开自动断电的2种原理
    物理教学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英国动物管理员为狮子喷洒定型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印度沙漠中猫鼬猎杀眼镜蛇的罕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全球蜜蜂数量锐减 科学家称手机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保证纯种野骆驼数量 甘肃保护区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嫦娥二号”将配立体相机 分辨
    [航空航天]捎带一年物资 航天飞机与空间站
    [航空航天]国际宇航联大会召开
    [航空航天]嫦娥二号卫星传回第一轨数据 首
    未解之谜
    [麦田怪圈]麦田里的怪圈视频
    [未解之谜新闻]吉诺比利目击UFO NBA球星遭遇第
    [UFO飞碟]UFO专家称 30多具外星人遗体秘
    [未解之谜新闻]英国农田再现两个麦田怪圈:图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成都一女孩输液后抽搐 紧急抢救
    [生物*医学]18岁女孩模样如同3岁幼儿 身高
    [生物*医学]“超级细菌”警钟还是阴谋?(组
    [生物*医学]维生素D不足或致白血病恶化 正
    动物世界
    [动物趣味知识]黑光灯工作电压是220v吗?那么
    [动物趣味知识]龙头龟身,龟背上还有一只小龟
    [动物趣味知识]喳喳鸟是哪部动画片的动物 
    [动物趣味知识]叶公仔()括号里要填有关动物
    科普文章
    [生命科学]肿瘤靶向基因-病毒治疗研究获进
    [化学实验]剖析有机化学中常见误区
    [前沿科学]发展中国家生物技术创新成可能
    [医药健康]服维生素或增加老年女性早逝风
    [化学课外知识]钛的十大性能
    [化学科学]耐腐蚀功能离子凝胶研究获进展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3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