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动物世界 >> 动物趣味知识 >> 正文  

冬眠的动物不吃不喝为什么不会饿死?

来源:N       更新时间:2009-11-4
 
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

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为此,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那么,这种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呢?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足以控制诱发物质的时候,动物才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探索还在进行,科学家认识到,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在航天与医学上有重大实用价值。
热带动物也“冬眠”
提到冬眠,人们立刻会联想起北极熊。在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有生活在寒冷冬季的动物才冬眠。不过,德国科学家在6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热带非洲也发现了一种“冬眠”动物。
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科学家报告说,一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狐猴会在炎热的环境中“冬眠”7个月之久,远远超过了一些在北半球生活的动物冬眠的时间。这也是科学家迄今发现的第一种“冬眠”的热带动物。
报告称,这种动物冬眠时会寻找一个僻静的树洞,即便周围温度达到30摄氏度左右,它也不会苏醒。地面测验表明,“冬眠”期间,这种动物的体温不靠自身的新陈代谢控制,而是“被动地”随着周围环境变化。
这种狐猴长着粗粗的尾巴,学名“粗尾侏儒狐猴”,是身材十分矮小的灵长类动物,平时昼伏夜出。它们“冬眠”时会定期苏醒,而何时苏醒取决于体温。科学家由此推断,这种狐猴“冬眠”的目的可能是避免体温过高。
动物是怎样冬眠的?
动物的冬眠,早就引起了人类的关注。

人们研究动物冬眠,主要是针对热血动物。因为它们能精确地和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体温。动物冬眠只是动物休眠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夏眠、日眠和夜眠等。动物冬眠一般从当年10月或11月开始,直到次年3、4月份,其间每3天或3星期中断一次,以便能进食,排泄大小便,这叫休眠周期。

冬眠时,动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心脏:跳动缓慢,心脏的功能大大降低。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血液循环紊乱;肺:呼吸减慢,一次呼吸最长达10分钟;肾:产生的尿量很少;性生活:在冬眠前就完全停止,在冬眠沉睡时期又慢慢恢复。只有蝙蝠例外;脑:冬眠中骨髓仍在工作着,中脑代替间脑成为热调节器的变化中心。

动物的冬眠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内部本能的适应能力越强。首先,外界温度对动物冬眠有重要影响。当周围环境温度在5℃一10℃时,最宜引起冬眠。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对于鸟类,一般只要限制食物或者是让它饥饿,它就会立即进入昏睡状态。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条件。如果光线时间减少或昏暗时,动物便很快开始冬眠。

从根本上说,动物要度过冬眠,取决其两种适应的能力。其一是适应物质变化的全部过程,能在温度极低下度过来,并能迅速地复苏。其二是必须有很高的制造热量能力。一种是抖动肌肉生热;另一种是通过化学热调节器发挥作用。

冬眠动物有一种特有的组织-褐色脂肪组织。它从颈部延至脊髓,具有产生热量、保护动物安全过冬的能力。这一组织在冬天会慢慢地被消耗掉,到第二年夏天和秋天时又重新制造出来。

至于冬眠动物自动调节生物节律和机体复苏的机制是怎样的,人们至今仍在探索。
动物冬眠为什么不用吃东西
世界上有许多动物到了冬天都要冬眠。如青蛙、乌龟、蛇等。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生活冬眠呢?这是许多小朋友都感到疑惑不解的问题,下面我向大家揭开其中秘密。

动物冬眠是因为到冬天天气很冷,很难找到食物。为了减少体力消耗,动物就进行冬眠。

动物在冬眠时,整个冬天不吃东西也不会饿。因为在冬眠之前,许多动物老早就积极开始了冬眠的准备工作。这些动物冬眠前的准备工作很特殊,那就是从秋季开始,就在自己的身体内逐渐积累营养,特别是脂肪。等到冬眠期来临,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就相当多了。于是就显得肥胖起来。再说动物在冬眠期间,藏在窝里不吃不动或很少活动,呼吸次数减少,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非常微弱,所以消耗的营养物质足够它们整个冬眠过程中身体消耗的需要。开春之后,它们明显瘦了很多,又四出觅食。

有些同学可能会好奇地问:“那人为什么不冬眠呢?”我要告诉大家,动物冬眠是减少体力消耗,但是人类不可能一天吃十天东西,那又怎样能完整地度过不吃不喝的冬天呢?

 

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眠,是变温动物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
你看,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
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为此,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那么,这种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呢?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足以控制诱发物质的时候,动物才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探索还在进行,科学家认识到,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在航天与医学上有重大实用价值。

 

体内能量多,活动少,处于半睡眠状态,能量消耗及少。

 

因为它们已经出存了足够的能量够过冬睡觉使用

 

辟谷

 

消耗的能量很少

 

晕,要是饿死了还叫冬眠吗

 

不会

 

睡得多了,自然就饱了

 

动物冬眠之前都在体内储存了大量的营养```所以 不会饿死的

 

在自己的体内积累营养,特别是脂肪

 

对于两栖、无脊椎等动物来说,由于冬季的环境不适应它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它们选择冬眠。在冬眠过程中,动物活动减少,心跳减慢,体温降低,从而消耗的能量减少。在冬眠之前它们已经在体内储存了足够的能量来保证他们在冬天冬眠时的能量消耗需要。所以他们不会饿死。等到环境适应他们生存时,他们就会苏醒过来,开始正常的生活,他们的体温,心跳会恢复。它们在苏醒的第一件事就是补充自己的能量。

 

我们知道的青蛙,刺猬,熊,蛇等动物,每到冬季来临的时候就会开始冬眠。它们在几个月里不吃不喝的会被饿死吗?答案是否定的。

要知道,这些会冬眠的动物在夏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冬眠前的工作了,它们会在气温炎热的夏季,气温凉爽的秋季大量的进食,把自己的脂肪养的厚厚的,以便等到寒冷的冬季来临时冬眠用。

冬眠的时候,它们呼吸次数很少,体温很低,新陈代谢非常慢,另外在气候较高的情况下,还会出窝觅食,所以动物在冬眠的时候是不会被饿死的。

 

冬眠时身体处于低能耗状态下。

 

如果饿死就是死了,不叫冬眠了。。动物就是用睡觉来把身体自然消耗控制到最低程度嘛。。

 

因为他们在冬眠前会储存脂肪,脂肪代谢产生的能量很高,而且冬天温度较低,体内酶的活性也较低,代谢本身就很慢,仅仅够维持生命,

 

消耗体内已储存的能量

 

你又不是动物,,饿不饿死,关你什么事啊...

 

大家踊跃回答,看来问题提的还可以哈,长见识啦!

 

因为其只睡觉所以消耗的热量就少。它们一般靠身体内的脂肪过冬。

 

靠体内脂肪

 

冬眠的动物主要是靠消耗身体中的什么东西过冬?:脂肪

为什么动物要冬眠?

冬眠,是变温动物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

你看,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

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为此,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那么,这种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呢?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足以控制诱发物质的时候,动物才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探索还在进行,科学家认识到,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在航天与医学上有重大实用价值。
热带动物也“冬眠”
提到冬眠,人们立刻会联想起北极熊。在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有生活在寒冷冬季的动物才冬眠。不过,德国科学家在6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热带非洲也发现了一种“冬眠”动物。
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科学家报告说,一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狐猴会在炎热的环境中“冬眠”7个月之久,远远超过了一些在北半球生活的动物冬眠的时间。这也是科学家迄今发现的第一种“冬眠”的热带动物。
报告称,这种动物冬眠时会寻找一个僻静的树洞,即便周围温度达到30摄氏度左右,它也不会苏醒。地面测验表明,“冬眠”期间,这种动物的体温不靠自身的新陈代谢控制,而是“被动地”随着周围环境变化。
这种狐猴长着粗粗的尾巴,学名“粗尾侏儒狐猴”,是身材十分矮小的灵长类动物,平时昼伏夜出。它们“冬眠”时会定期苏醒,而何时苏醒取决于体温。科学家由此推断,这种狐猴“冬眠”的目的可能是避免体温过高。
动物是怎样冬眠的?
动物的冬眠,早就引起了人类的关注。

人们研究动物冬眠,主要是针对热血动物。因为它们能精确地和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体温。动物冬眠只是动物休眠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夏眠、日眠和夜眠等。动物冬眠一般从当年10月或11月开始,直到次年3、4月份,其间每3天或3星期中断一次,以便能进食,排泄大小便,这叫休眠周期。

冬眠时,动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心脏:跳动缓慢,心脏的功能大大降低。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血液循环紊乱;肺:呼吸减慢,一次呼吸最长达10分钟;肾:产生的尿量很少;性生活:在冬眠前就完全停止,在冬眠沉睡时期又慢慢恢复。只有蝙蝠例外;脑:冬眠中骨髓仍在工作着,中脑代替间脑成为热调节器的变化中心。

动物的冬眠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内部本能的适应能力越强。首先,外界温度对动物冬眠有重要影响。当周围环境温度在5℃一10℃时,最宜引起冬眠。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对于鸟类,一般只要限制食物或者是让它饥饿,它就会立即进入昏睡状态。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条件。如果光线时间减少或昏暗时,动物便很快开始冬眠。

从根本上说,动物要度过冬眠,取决其两种适应的能力。其一是适应物质变化的全部过程,能在温度极低下度过来,并能迅速地复苏。其二是必须有很高的制造热量能力。一种是抖动肌肉生热;另一种是通过化学热调节器发挥作用。

冬眠动物有一种特有的组织-褐色脂肪组织。它从颈部延至脊髓,具有产生热量、保护动物安全过冬的能力。这一组织在冬天会慢慢地被消耗掉,到第二年夏天和秋天时又重新制造出来。

至于冬眠动物自动调节生物节律和机体复苏的机制是怎样的,人们至今仍在探索。
动物冬眠为什么不用吃东西
世界上有许多动物到了冬天都要冬眠。如青蛙、乌龟、蛇等。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生活冬眠呢?这是许多小朋友都感到疑惑不解的问题,下面我向大家揭开其中秘密。

动物冬眠是因为到冬天天气很冷,很难找到食物。为了减少体力消耗,动物就进行冬眠。

动物在冬眠时,整个冬天不吃东西也不会饿。因为在冬眠之前,许多动物老早就积极开始了冬眠的准备工作。这些动物冬眠前的准备工作很特殊,那就是从秋季开始,就在自己的身体内逐渐积累营养,特别是脂肪。等到冬眠期来临,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就相当多了。于是就显得肥胖起来。再说动物在冬眠期间,藏在窝里不吃不动或很少活动,呼吸次数减少,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非常微弱,所以消耗的营养物质足够它们整个冬眠过程中身体消耗的需要。开春之后,它们明显瘦了很多,又四出觅食。

有些同学可能会好奇地问:“那人为什么不冬眠呢?”我要告诉大家,动物冬眠是减少体力消耗,但是人类不可能一天吃十天东西,那又怎样能完整地度过不吃不喝的冬天呢?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奇妙的现象。人们观察了若干种动物冬眠,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

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天一来,它们便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一团。它们的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脉搏也相应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可以达到5℃。这时,即使用脚踢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但事实上它却是活的。

松鼠睡得更死。有人曾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它的头好像折断一样,任人怎么摇撼都始终不会张开眼,更不要说走动了。把它摆在桌上,用针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还要经过颇长的时间。

刺猬冬眠的时候,简直连呼吸也停止了。原来,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入口。生物学家曾把冬眠中的刺猬提来,放入温水中,浸上半小时,才见它苏醒。

动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蜗牛是用自身的黏液把壳密封起来。绝大多数的昆虫,在冬季到来时不是“成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产生的仔。

动物冬眠的时间长短不一。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东方旱獭和我国的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而苏联的黑貂每年却只有20天的冬眠。

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的降低。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

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的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谢却降低到最低限度。今天医学界所创造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便是因此而得到的启发。

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中的鸟兽都是温血动物,那么冷血动物昆虫又是怎样熬过漫长的冬季呢?许多冬眠的昆虫会不会冻结呢?

昆虫学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查明了昆虫越冬的部分奥秘。冬天,为了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人们要加入防冻液。昆虫竟然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在严寒的冬季保护自己。在冬天,昆虫要保持活动,不被冻僵是至关重要的。活的组织一旦被冻结,膨胀的冰晶体势必使细胞膜受到破坏,造成致命的创伤。当细胞里液体不足,不能保持维护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时,即使没有完全被冻结,也会造成死亡。那么,昆虫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它们主要是靠降低体内液体的冰点,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办法就是产生大量的“防冻液”。

昆虫是怎样制造防冻液的呢?天暖之后又怎样将防冻液除掉呢?为什么要除掉防冻液?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仍找不到答案。

值得补充的是,科学家们又发现,蛙类也会自制防冻液。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将许多青蛙冷冻起来,5~7天后,再慢慢地使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动物世界:

  • 下一个动物世界:

  • 强盗狒狒爱抢食获处死 臭名昭著遭

    英数百只猴子因超重无法用于试验

    小狗出生仅重45克尚没手机高 欲申

    非洲斑马群呲牙裂嘴嬉戏打闹瞬间

    黑熊溜进糖果店大吃 小心翼翼不留

    蚂蚁世界的残酷战争:计谋加谎言

    摄影师拍罕见镜头 章鱼黏海豚腹部

    专家呼吁制定出台灵长类动物旅游

    纪录片拍到南极企鹅偷窃邻居筑巢

    动物也是艺术品:黑猩猩顽皮吐舌

    乌克兰黄褐母狮产子 诞下5只罕见

    水底世界的花花公子 剑尾鱼食物诱
    动物趣味知识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英国媒体悬赏5000英镑抓捕虐待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水下摄影大赛展示神奇海底动物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亚马孙河流域存在大型地下暗河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我国内蒙古地区发现罕见单指恐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美国发布磁暴预报 部分电网和卫
    [航空航天]火星曾经富含二氧化碳 远古时期
    [航空航天]中国航天八大系统
    [航空航天]阿丽亚娜成功发射两颗通信卫星
    未解之谜
    [麦田怪圈]外星人的回信!最震撼的麦田怪圈
    [UFO飞碟]美国天文学家称生命可能源于外
    [麦田怪圈]怪圈 麦田怪圈视频
    [UFO飞碟]FBI千份文件解密 详记目睹UFO飞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英国癌症研究会称10年后一半男
    [生物*医学]抗超级细菌中药5年内或面世 研
    [生物*医学]加拿大甲流疫情或达峰值 卫生官
    [生物*医学]研究发现青少年用头顶球1000次
    动物世界
    [动物趣味知识]动物学考研会考些什么 
    [动物趣味知识]小动物的观察日记450字 
    [动物趣味知识]买来的乌鸡爪子上有个洞能吃吗
    [动物趣味知识]寄生虫相关 
    科普文章
    [化学教学教研]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的基本策略
    [医药健康]果蝇心脏钙信号活体成像技术首
    [化学课外知识]长短目标结合
    [力学]大学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力学]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是什么? 
    [信息科学]活体肺组织实时成像新技术问世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1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