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生命科学 >> 生物*医学 >> 正文  

端粒DNA计算人寿命仅为假说 缺乏足够证据支持

来源:东方早报       更新时间:2011-6-19 13:02:52
 
复制一次,末端就会损失20-30个核苷酸。按照这个速度,细胞的DNA必将随着分裂越来越短,以至于最后丢失殆尽,生命将无法延续。

  然而,实际情形显然不是这样的,所有生物个体即便经过了无数代的繁殖和细胞分裂,但是其后代DNA长度仍然是相对稳定的。那么,细胞究竟是采取什么策略避免了染色体末端DNA的磨损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当时的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同时也吸引了他们去探索究竟。

  端粒酶为端粒“补缺”

  端粒DNA可以用自己的“磨损”来保护染色体主体DNA的完整,同时,必要时又可以通过端粒酶把磨损的部分再补上去。

  1975-1977年,还在做博士后的伊丽莎白·布莱克伯恩发现了端粒的结构。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布莱克伯恩一直致力于端粒的研究,在她和学生、同事的合作努力下,逐渐搞清楚了端粒的结构和复制的原理,并从一个新的角度揭开了衰老和癌症发生的奥秘。

  这项研究和发现在2009年被授予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布莱克伯恩、卡萝·格蕾德(Carol Greider)、杰克·索斯达科(Jack Szostak)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端粒DNA的组成十分特殊,是很多个简单序列的多次重复。组成DNA庞大密码语言的基本“字母”就四种A、G、C、T,但是靠不同的顺序组合却可以形成无限复杂多样的遗传信息。

  然而,端粒DNA却像是“车轱辘话”,就一句由6个字母组成的、看似毫无意义的话“TTAGGG”被翻来覆去重复几百上千遍,对应另外一条互补链就是“CCCTAA”,相同的重复。有意思的是,脊椎动物和一些高等植物都共用这样的重复序列作为端粒DNA组成。

  但是,端粒特殊DNA构成还不能告诉我们“末端磨损问题”是怎么解决的。1978年布莱克伯恩离开耶鲁,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并继续探索这个问题。后来,有卡萝·格蕾德作为博士研究生加入这项研究,她们共同协作努力初步揭示了这个奥秘。

  原来,细胞内有一种端粒酶,这种酶本质上是一种反转录酶,它可以拿RNA作为模板合成DNA,并加到染色体DNA的末端。端粒的组成中就有一些小的RNA,就是作为合成DNA的模板用的。端粒酶最后将合成的“TTAGGG”这样很小的DNA加到染色体末端。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吧,端粒DNA为什么总是千百次地重复“TTAGGG”这一句话,原来是端粒酶不停地一个个加上去的。

  其实,并非所有的细胞内都有端粒酶。端粒酶主要在生殖细胞和一些干细胞(stem cell)内才表达,而在绝大部分体细胞内却检测不到端粒酶的活性。这就是说,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还是难以避免末端的磨损。

  但是,染色体末端加上长长的端粒DNA,它可以用自己的“磨损”来保护染色体主体DNA的完整,同时,必要时又可以通过端粒酶把磨损的部分再补上去;这样一来,生物体的DNA一代代传递,最后依然能够基本保持完整。

  端粒DNA和端粒酶的发现完美地回答了染色体的“末端问题”。

  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研究,揭示了更多令人吃惊的秘密。

  端粒被破坏的后果

  如果端粒结构被破坏,就会造成染色体末端DNA“断茬”暴露出来,如果恰巧有两个以上的染色体末端都暴露了,很少数的细胞会耍个小聪明,把两个失去端粒的染色体断端接上,这可能为后来的细胞癌变埋下伏笔。

  端粒不仅仅只有端粒DNA,还有结合在DNA上一些专门蛋白,甚至一些小的RNA共同形成的特殊结构,像鞋带的塑料头,保护染色体DNA不至于被降解。

  研究发现,端粒结构的完整性对细胞的存活十分重要。决定这个结构完整性的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端粒DNA本身的完整性,另外,就是那些结合在端粒DNA上的蛋白成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缺一不可。